人和街道中心幼儿园张庄分园
大二班借班观察建构区案例——《“学”有所想》

闪电⚡
创建于06-27
阅读 67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游戏背景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幼儿成长中的重要转折。为全面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帮助大班幼儿提前熟悉小学生活,结合本周主题,我和孩子们进行了零距离交流互动,孩子们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通过这次活动,大二班的小朋友们,萌发了搭建一所自己的小学的想法,于是我跟随孩子的脚步,开启了“我心中的小学”的搭建之旅。

游戏实录

片段一:小学初体验

参与幼儿:吴子睿、林景书、陈丹阳、张中正、张依诺、林国岩、陈志宇

06:00

1.注意:睿睿和国岩景书这几个小朋友,一开始就决定要搭建一个三层教学楼,他们用12根圆柱做地基用6根短木板连接,然后平铺短木板架空搭建教学楼第一层,然后利用圆柱依次往上搭建出第二层、第三层。

识别:睿睿利用平铺架空技能搭建教学楼的三围结构,建构水平不再是单维和二维结构,而是处于水平较高的三维建构阶段。另外,睿睿在利用圆柱打地基,平铺短木板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的操作相当熟练且距离准确,可以看出他对距离和长度的感知比较敏锐。

2.注意:睿睿选择用12根圆柱做第一层地基,接着8个圆柱做第二层地基,4根圆柱做第三层地基。

识别:(图形)从这些搭建行为可以看出他对圆柱这一材料基本特征的认知程度很深,且能将圆柱的外形特征和楼房的地基支撑等具体表征对象建立联系。

3.注意:当睿睿搭建教学楼第二层,发现旁边没有积木时,他观察了一下,迅速告诉国岩自己需要8个圆柱,在搭建第三层时又迅速告诉同伴要拿4个圆柱。

识别:(数符号)这个过程中睿睿看了一下一层的地基,快速告诉同伴自己的需求,对于自己需要的积木属性数量表述得很清楚,从 睿睿选择积木时关注到积木的属性和数量,可见睿睿有一定的估算能力,而且对于数符号的表征能力很强。而国岩对睿睿的要求的积木数量(8个圆柱,4个圆珠)没有经过一一点数,也能快速并且准确无误得搬运过来,我们也看出,国岩的按数取物能力处于中高层次。

4注意:在孩子们搭建门岗的时,睿睿选择了用手指棒积木搭建屋顶,他先是放上了4根,调整好位置后边数边说:1.2.3.4,然后又在旁边拿来一只说:5,可是还有一点空的位置,随后他用大拇指和食指放到第一根积木上比量了一下,然后又放到空缺位置自言自语说,还差一个!国岩看到了,立刻拿来一个短木棒放在了空缺的位置。

识别:睿睿尝试用手指作为工具去测量所需要的积木和大小和长度,虽然结果可能不精缺,但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睿睿具备自然测量的能力,且通过自然测量的方法,完成了屋顶的搭建。

5.注意:在搭建刚开始(学校大门)时,孩子们就出现了分歧,学校门口到底搭多大呢?中正想把大门搭小一点,丹阳想把大门搭得大一些,丹阳说:不行,小学有好多班级,大门口太小,放学的时候会很堵的。中正想了想说:“嗯,好吧,这样也可以省砖。”

识别:“大门到底应该搭建的大还是小”,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孩子们没有争吵,丹阳将生活经验和建构作品建立联系,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迁移到作品中,用合理的解释说服了同伴,对自己的想法和判断有清晰的思路和自我解释的能力,中正联系自己之前的搭建经验同意了丹阳的建议。

                游戏中的学习品质

从搭建游戏开始到结束,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且专注,或许是对于搭建对象的新鲜感,也或者是对建构游戏的热情,不管是搭建主力(吴子睿)还是搭建小助手(林国岩)对于此次搭建游戏特别的专注。尤其是林国岩小朋友,在此次搭建中,我看到他一直在帮睿睿搬运积木,对于睿睿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但他很少参与搭建主体,对于国岩的坚持和与睿睿的同伴合作的学习品质让我很触动。

                          思考

  在小学的搭建过程中,我们看到一位大班幼儿较高水平的搭建,在搭建一开始睿睿就不假思索地熟练选区积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搭建主体大多是一些能力强的幼儿,而作为搭建伙伴的国岩始终是一个搬运者,很少参与搭建。同时由于经验的缺乏,导致搭建的小学主体不太完善,布局不太合理。目的性较差,出现了边搭边想的现象,积木材料分类不当,造成了时间的隐形浪费。

下一步回应

1.及时帮幼儿回顾整理刚刚的搭建过程,以及搭建中需要的问题,一起交流解决的办法,尤其是很少参与搭建的幼儿。

2.整理建构区材料,搜集了大量小学的实景照片,投放到建构区,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3.让家里的哥哥姐姐给幼儿讲一讲自己的校园里的设施、布局以及一日活动的安排,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分享。

4.制作搭建计划,引导幼儿学习分工合作。

片段二:小学大改造

参与幼儿:吴子睿、陈丹阳、林景书、林欣妍、林国岩、陈志宇、张中正

04:00

1注意:丹阳和景书搬来了一些长砖准备搭建围墙,她先搭好了一边的围墙接着拐弯继续搭建,这时她看到睿睿已经把教学楼的地基(4根圆柱)搭好了,她看了看自己的围墙又看了看睿睿的地基,紧接着调整了自己围墙的拐弯处,继续搭建。丹阳和景书一起合作搭建好了两边的围墙,紧接着搭建正门的围墙,欣妍也来帮忙了,可是问题出现了,正门的围墙是从两边向中间搭建的,丹阳发现继续搭建下去,两边的围墙并不能连接起来,于是她对景书说:“是斜的,你们调整一下这里吧,我去后面。”于是她抱起长砖开始搭建后面的围墙。搭着搭着问题又出现了长砖不够了,就剩一点空隙围墙就完成了,怎么办呢?只见她想了想,把最上面一层的长砖都拿下来,然后适当调整了一下长砖之间的距离,这下空隙变小了,可是长砖还是不够,连接不到这时她看了看积木筐中的积木,拿来两个薄木板,比了比,放在了长砖上面,最终顺利完成了围墙的搭建。

识别:联系上次的搭建经验,这次她们选择间隔排列解决材料不够的问题,在丹阳搭建围墙的过程中, 她先是准确目测了围墙和教学楼的距离,及时做出调整,又在搭建正门时发现两侧无法准确连接的问题,能看出丹阳对空间方位的感知比较敏感,能正确判断出两部分的位置与方向,从而引导伙伴做出调整。在搭建后面围墙时面对“长砖不够”的问题,丹阳先后两次做出调整,我们看出她已经发现了问题的所在,并能够在固定的自然条件下(固定数量的长砖)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先后采取了“调整距离”和“图形组合(两个薄木板🟰一个长砖)”的方法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她对策略的选择与运用很熟悉,有一定的问题解决能力。

2.注意:在利用圆柱和短木板平铺搭建完第一层教学楼后,睿睿对国岩说:再拿这样的圆柱吧,需要8个,国岩先后三次取到了足够的材料,成功搭建好了第二层地基,睿睿一边看一边数:1.2.3.4.5.国岩心领神会,拿来5块长木板,平铺第二层,国岩拿来的木板显然不够的,只见睿睿手心相对放在前一块木板上做测量状,然后用首尾相接的方法,在空缺处比量,这时国岩拿来了4块薄木板(两个叠放在一起)睿睿依次叠放后说还差两个,接着国岩又拿来4块薄木板(2个叠放在一起)睿睿先放了1组后再次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量,他把另一组放好后对国岩说最后一块。

识别:在这个过程中,睿睿能够熟练使用数学语言与同伴进行交流,并且简洁清晰,让人易懂,在睿睿发出需求信号时,国岩能准确的接收,拿取正确的积木数量,在建构游戏中丰富的数学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更多的是,睿睿和国岩之间形成了一种合作默契,有时不需要语言,国岩也能懂得睿睿的需要,加快乐,搭建的进程。在睿睿测量需要几块短木板时选择了首尾相接的方式,利用手掌作为测量工具,测量出所需木板数量,我们能看出睿睿可以熟练的运用测量的方法和技能,但缺乏一定的准确性。

3.注意:在完成教学楼二层搭建后,睿睿突发奇想想把教学楼和艺术楼连接起来,他拿来了积木区最长的一块木板,放在两栋楼之间,发现木板还是太短了,无法连接,他思考了一会儿,又看了看两楼之间的距离,看到了地上的大圆柱,他把它搬过来放在了两栋楼之间,再次放上长木板,说:“正正好好”,调整距离后又拿来几块短木板,放在圆柱和艺术楼之间,一条走廊就完成了,或许是感觉走廊太窄了,他又在旁边铺设了一条一摸一样的走廊,走廊变得更宽了,他还用手在上面拍了拍,感觉很满意。考虑到安全性,睿睿又在艺术楼的周围和走廊搭建上围栏,她先在走廊一侧放上半圆积木块,紧接着在另一边也放上同样的积木块,又接着放半圆、长方体,半圆、半圆,长方体……最终完成了护栏的搭建。

识别:在搭建走廊时,睿睿遇到了“木板不够长,无法连接”的问题,他利用圆柱成功的加长了木板的长度,成功的完成连接,说“正正好好,”说明睿睿对自己选择的材料是有目的性的,能在问题出现后目测出两边的距离,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达到了自己心中预想的结果。在给走廊安装护栏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了解了对称的实际含义,一侧放上积木块另一侧也放同样的积木块,在对称的基础上,开始了一定规律的排列:半圆、长方体,半圆半圆,长方体长方体,半圆半圆半圆,长方体长方体长方体,运用了ABAABBAAABBB的排列模式,能够根据常规的模式创造出新的模式规律。

4.注意:志宇想在艺术楼旁边安装一个楼梯,只见他先在两边放置两个和地基一样长的圆柱,然后用短木板连接,接着他又拿来两个短圆柱铺上短木板做出错层,接下来的台阶需要更短的圆柱,但是没有这种材料,怎么办呢,只见他从积木筐中拿来一些端木板,分别利用四层三层和两层木板做出台阶的第三层第二层和第一层,完整的台阶就搭建好了。

识别:不同于上次台阶的搭建,这次志宇选择用圆柱和木板架空来搭建台阶,并且能在圆柱不够的情况下,利用逐一减一平铺短木板,做出错层,对自己遇到的问题能主动思考,能打破原计划进行策略的调整。

5.注意:在小学造型接近尾声的时候,景书和欣妍开始四周观察,调整细节,她们发现围墙不够直,在调整一侧后,发现另一侧又斜了,怎么办呢!景书说:“这里有一条线呀,我们顺着线摆”说完她就将长砖的一遍和砖缝对齐,欣妍看到也开始慢慢调整,围墙变得直立整齐了。

识别:作为大班幼儿,孩子们对细节的要求更高了,在看到围墙不直,多次调整失败后没有放弃,并能在细心观察环境后,借助外在条件成功调整围墙,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积极克服困难,不轻易放弃的良好学习品质。

                            思考

     本次的建构活动是孩子们对于小学主题的一个提升。不管是主体还是情境都比上一次丰富了很多,比如独立的艺术楼、绿色的操场、四周围合的升旗台、一排排座位的餐厅等,在这个搭建过程中孩子们大量运用到测量技能,他们大多会选择利用身体的某个部位去测量选择所需的积木及数量,由于掌握不对自然测量的方法和细节,导致测量的结果不太准确。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有数学经验的融合也有过程性能力的运用,其实在搭建过程中孩子们不是一帆风顺的,包括材料、布局、细节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困难,他们始终没有放弃,思考、商量、合作、试误、调整,直至成功,他们始终执行自己的搭建主题,并能成功完成搭建作品。

下一步回应

1.和幼儿一起讨论还有哪些测量方法可以测量的更准确,提供合适简单的测量工具。

2.区域之间的联动,丰富幼儿的搭建场景。

                        反思思考

通过两次的搭建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有数学经验的融合也有过程性能力的运用,其实搭建过程不是很顺利的,包括材料、布局、细节上都遇到了或多或少的困难,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通过思考、商量、合作、试误、调整,直至成功,他们始终执行自己的搭建主题,并成功完成搭建作品。孩子们在搭建过程中表现出很高的搭建兴趣和专注力,反思第一次的搭建过程,我鼓励孩子们做一些分工,让能力较弱的幼儿(国岩)尝试多一些搭建行为,第二次搭建时,我发现国岩还是愿意负责搬运材料,一开始我也很不理解,努力想让他和睿睿一起搭建,后来我想了想,搬运材料又有什么关系呢?这难道不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吗,不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意愿吗,不也是一种友好的合作吗?又有什么不可以呢?没有他人的强迫,孩子喜欢并能坚持到最后,作为教师不应该去干预,更多的我们要学会倾听,多鼓励支持孩子的一些想法。搭建结束,孩子们的创造和成长却没有结束,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和空间,静待花开,花开自来。

编辑:谢晶晶

审核:刘桂芳

单位:人和街道中心幼儿园

阅读 67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