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的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学习型教师团队,6月21日,吴丽丽科学名师工作室开展“共沐书香 思以笃行”读书分享活动。
本次活动由丛台区荀子小学张慧老师主持
《太空探索“家”》
分享人:黄粱梦中心校常楚君教师
内容介绍
常老师为大家分享的《太空探索家》跨学科项目经典案例是上海市民办协和双语尚音学校开展的一个项目。本项目涵盖了美术、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道德与法治等各个学科。该项目分为三个阶段,我与他人、我与世界和我与社会。
《太空探索家》项目以适合人类居住的下一颗星球会是哪颗?为驱动性问题。接着抛出一系列问题链:太阳系有八颗行星,为什么人类居住在地球上呢?每个行星的不宜居条件有哪些?需要什么人以及什么资源来解决这些问题?如何成功前往并安全着陆呢?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他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按照分析任务—明确问题—设计方案—模型实验及调整—成型及评估来开展项目化学习。接下来分为几个子项目,子项目一太空探索的历史,子项目二太阳系宜居星球的可行性分析。子项目三开创先锋计划。子项目四设计小火箭和着陆器。
读书感悟
第一,在项目开始之前提出的要求特别详细,比如像是给学生列出的参考书目,不是泛泛的要求学生去读这几本书,而是提出具体要求:比如说你在这些书里预测到了什么?你在这些书里想到的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或是让学生参观博物馆,也提出参观要求:关于太阳系你已了解什么?关于太阳系你想了解什么?在参观前列出表格,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参观。
第二,小组分工合理,每位小组成员应承担的任务在项目开始之前要明确,帮助每位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
第三,评价与反馈扩大范围,既有学生自评也有详细互评,还有家长对项目的反馈,真正做到家校共育。
第四,项目化学习成果需要同时面向个体和小组的学习成果,既要有小组成果展示,也要有个人成果展示。
《当诗词遇见科学》
分享人:中华桥小学程玲玲老师
内容介绍
作者陈征是一个“爱好诗词”的光学博士,同时担任了中央电视台多个节目的科学顾问,可以说在科学科普方面,算是相当“重量级”人物了。
全书分为12册,按照汉乐府到清朝诗文的顺序,每册3首古诗。除古诗原文、词语解释和译文之外,还有由古诗内容引申出来的各种科学常识和科学道理。
比如在《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这首诗中提到“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一现象,在后面的科学科普中,作者就先解释了“我们是怎么看到东西的”,在搞明白原理后,进一步讲清楚为什么会“草色遥看近却无”了。
比如《滁州西涧》中有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什么“无人”的舟会“自横”?是不是所有的船都这样?那么船根据什么来控制方向呢?后面的科学知识延伸里,也给出了答案。
读书感悟
《当诗词遇见科学》这本书不仅将诗词的韵味与科学的严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还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解读,让我们对诗词与科学有了全新的认识。通过结合诗词与科学的知识,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时,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还可以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彩舟竞渡鼓声喧,飞鸟惊喧九皋云。”本次的读书分享活动,让工作室成员如沐春风,收获满满,习得了提升方法,明晰了努力方向,坚定了成长信心。一个人可以走的很快,一群人才能走的更远!愿工作室每位成员知行合一,砥砺前行,一路生花!
图文:安亚鑫
编辑:
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