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承弘扬宪法精神,6月21日下午,浙江省保密教育实训平台全体人员前往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开展“重温红色历史·传承法治精神”学习活动。
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坐落于西子湖畔,于2016年12月4日第三个国家宪法日正式建成开放,是全国首家宪法类纪念场馆。平台成员此行主要参观了北山路馆区,即毛主席当年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时的办公地。
北山街84号大院,满目青葱,空气沁人。1953年12月28日,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成员乘专列离京来杭,历时两个多月,在这里起草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草案初稿(史称“西湖稿”),为1954年宪法的正式诞生奠定了重要基础。
初入陈列馆序厅,一座汉白玉毛主席坐像即映入眼帘,像中主席敞怀握卷而坐,气定神闲,展现了伟大领袖的豪迈风采;后面的背景墙上刻着主席当年在来杭列车上对随行人员说的一段话:“治国,须有一部大法。我们这次去杭州,就是为了能集中精力做好这件立国安邦的大事。”就此,一座城市和一部大法结下了不解之缘。
随后,平台一行人来到陈列展区,室内一应陈列都是主席当年使用过的原物件。会议室桌上摆放的白瓷杯造型独特:盖钮是一个紧握的拳头,象征着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致建设新中国的坚定信念;手柄是相连的镰刀和锤头,象征着工农联盟的政权组织形式,这特别的杯子被称为“拳头杯”、“政权杯”。办公室和休息室整洁明朗,桌椅床柜朴实无华。当年,年过六旬的主席每天下午3点从刘庄坐车出发,来到这里通宵工作,常常是“午饭在夜里,晚饭在早上”。想象主席当年孜孜不倦工作的情景,感受一代伟人的为国为民之心,一股崇敬之情回荡在每一位平台成员的心中。
出了陈列展区是一道玻璃连廊,展示了毛主席在杭期间留下的照片和诗词,西湖的北高峰上、富阳的田间地头、五云山的云顶之中、钱塘江的出海口边,都曾留下伟人的身影。毛主席曾动情地说过:“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
登上二层小楼,平台成员深入了解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实施宪法的真实历程和光辉业绩。在历史背景单元,透过泛黄的书稿,可一窥近代中国坎坷而不屈的立宪运动。毛主席曾说过:“搞宪法是搞科学。”“宪法的起草是慎重的,每一条、每一个字都是认真搞了的。”这种严谨求实的作风,令人肃然起敬。
1954年6月14日宪法草案正式公布后,全国各界1.5亿余人(占当年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参加了宪法草案的学习讨论,历时近三个月,共提出118万多条修改、补充意见和问题,这放眼世界立宪史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重温红色历史,传承法治精神。通过此次学习活动,实训平台成员不仅学习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宪历程,提升了法治思想,强化了保密观念,同时也学习借鉴了不同的讲解技法。西子湖边,草木楼阁见证了光辉的历史,迎接新的未来;钱江之畔,浙江省保密教育实训平台也将继往开来、再启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