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胜达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赓续站史文脉—讲述“让头拦尾”调车法(故事十八)

创建于06-26 阅读980

     今天,用这种方式,呈现給读者薪火相传的故事—山海关站独特文化“让头拦尾”调车法,这是几代山站调车人用智慧和汗水总结积累出的安全法宝,是确保调车安全工作质量的绝招,记录了朴实劳动者的情感,记录了山海关站调车工作的发展历程。

    众所周知,在铁路运输业,安全是生命线是命根子,是饭碗工程,谁也离不开安全,安全是每个人心中的夙愿,任何疏忽都可能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季节性突发事件往往祽不及防,山站人接受了应变能力和智慧的挑战。挑战没有停止,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安全第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用好企业安全文化资源,持续引导青工脚踏实地,守住职业道德底线和安全底线,为实现山海关站分界口畅通贡献青春力量。

    解放前,山海关站调车设备很落后,调车工作通常采用平面牵出线,调车工作组织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人员不固定,调车技术基本上以推送法为主,采用手闸制动。调车组人员撂闸没有安全带,作业条件艰苦,安全隐患多,人身安全没有保障,调车效率低。旧社会把调车人称做“钩夫”或“钩子手”,是铁路运输下等员工,他们受尽了帝国主义侵略者、资本家及把头的压迫剥削欺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是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让穷苦的调车人过上了幸福生活。我们回忆往事、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永远记住帝国主义侵略者欠下中国人民的血债。

   1948年11月27日,山海关解放。车站回到了人民怀抱,调车人当家做了主人。解放后,国家投资在山海关站以东3.5公里处修建运转场,因为资金有限,按照初级规模投入,修建上下行平面调车牵出线4条等线路。

     新中国成立后,铁路调车工作有了很大变化。1949年10月,山海关站运转场竣工。主要担当关内外货物列车车流集结、改编、货物零担中转等任务。各级组织高度重视调车工作,加大投资调车设备,改善职场作业环境,提高调车人员生活待遇,使调车职工体会到党的关怀和温暖。

    1949年,东北铁路率先实行了粉笔调车法,建立了列车到达预确报和固定线使用制度,实行了车站调度员、值班员和线路值班员分工领导等制度,取消了旧铁路遗留下来的不合理劳动组织和工作方法。在推行新调车法的基础上,沈阳站李锡奎调车组学习苏联铁路调车的经验,结合该站设备及工作特点 ,创造出一套比较完整的“李锡奎调车法”,健全了工作制度和劳动组织,实行了连续溜放法,优化了长期以来的推送法和单溜法,并于1951年在全路推广,使全路调车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先后涌现出全路张孝丰、李大福、石昆等先进典型人物,他们创造出多组溜放、惰力溜放和惰力多组溜放法。

    1956年,在学习推广沈阳站李锡奎调车法的基础上,原山海关站年轻调车员孙福佑同志,他结合车站实际,大胆创造出具有山海关站特色的“孙福佑调车法”。该法的实施凸现了编组站技术优势,新调车工作制度符合站情,提高了平面牵出线解编能力,缩短了作业时间,提升了调车工作质量和调车效率,并在全局范围内推广。

    1957年,山海关站调车作业手闸制动开始使用安全带,为调车人员提供了劳动安全保护,人身安全有了保障。

    1959年,国家投资开始改建扩建运转场,并将上下行东部平面牵出线改为简易驼峰,采用驼峰调车溜放法,使调车工作从以牵出线为主进入以驼峰为主的新阶段。运转场西部实行平面牵出线调车,采用惰力多组调车法。编发线、编组线(调车线)开始使用铁鞋目的制动车辆。当初,没有经验,溜放车组跟钩紧,驼峰区扳道员手忙脚乱,大组车与小组车在同一条进路上追钩,甚至有时发生冲撞,安全上存在隐患问题,由于解错造成返钩,延长作业时间,影响调车效率。为了解决这个隐患,破解调车作业中的难题,调车组车景奎等人员开始探索“让头拦尾”调车法。

    “让头拦尾”调车法,是多组溜放法的组成部分,属于铁路调车俗语,目的是解决大组车与小组隔钩车、堵门车,难行线易行车、易行线难行车等车组追尾问题,或者说采取的应对措施,这种解释不一定符合逻辑,但在实施中大家意见统一,都这么做,这说明是提升调车工作质量的好方法,是确保调车安全的好措施,是山站调车人智慧的结晶。比如在解体中遇到前大后小车组,前者需要加速推峰,后者应该控制速度,保持车组间隔走行距离。在调速过程中 ,让头拦尾,不提前降低大车组速度,防止停在驼峰道岔区或后边车组追尾,保持车组间隔均衡距离。在目的制动过程中,下鞋采用远放基本近掏裆,对车组后边几辆车集中上鞋,为处理好下一钩作业留足时间,防止后边车组冲撞事故的发生。“让头拦尾”调车法道理很简单,就是把大组车前边车放过去,拦好后边车辆或降低速度,保持车组之间走行距离。实施“让头拦尾”调车法,需要调车组人员有过硬的技术本领和应变能力。比如观速观距结果必须在标准范围内,静止挑鞋速度必须达到优秀标准,还要熟练掌握铁鞋摩擦力等技术,准确判断雨雪天和晴天铁鞋制动力强弱的区别和铁鞋滑行距离。如果先进调车法运用不当,不但不能避免事故发生,还会酿成难以挽回的悲剧。“让头拦尾”调车法优势在于适应站场类型设备,符合调标要求,有利于降低调车安全风险程度,减少货车车辆轮对与钢轨摩擦时间,线路轨面磨损,延长铁鞋使用周期,节约运输经营成本,提高调车效率,压缩货车中转时间。


     給大家讲讲从事调车工作一辈子的车站先进典型人物车景奎、文宗荣、安文祥等前辈的故事,他们是山海关站第一批下过铁鞋的制动员;是第一批“让头拦尾”调车法的践行者;是第一批退休的调车指导,他们把一生的心血和汗水献给了铁路事业。

     1959年,山海关站有了简易驼峰设备,引进了铁鞋,实行了调车作业新的溜放法和惰力多组溜放法。此时,他们正值风华正茂、精力充沛,初始青春梦想时期,他们受过苦受过压迫,有的在闯关东的路上留了下来,参加了铁路工作,生活有了保障,做调车工作很满足。他们为了报答党的恩情,干起活来有闯劲拼劲和韧劲,这是发至内心的无声情怀,大家称呼他们是“调车硬汉”。他们下铁鞋下得好,解体效率高,是用心做出来的,领导放心,把主要包线活交给他们来做,活干的漂亮,大家佩服他们的敬业精神,他们很快从制动员、连结员、调车员提职调车指导岗位,他们针对调车设备的变化,作业方式改进,调车辆数攀升,实事求是总结积累调车工作经验,不断完善调车工作基本制度,为后人留下了精神财富。他们是创新山海关站“让头拦尾”调车法的先行者和开拓者。

   他们朴实无华是最普通的劳动者,品质优秀,技术能力很强,他们担当调车指导期间,向青年人传授“让头拦尾”调车法等技术绝招,为车站培养了一批调车技术骨干,使车站调车工作有后劲,调车工作始终保持在全局前列位置。他们日夜操劳,把车站当成自己的家珍惜爱护。一天不去班上心里没底 ,一天不到现场心里没根,一天不和青工交流心里没数。他们经常参加班上交班会,帮助分析作业因素、查找隐患问题,举一反三、吸取教训。他们工作在车间,指导在现场排查安全隐患,秒表不离手、笔记本不离身,身影不离职场。他们到现场研究作业方式,检测溜放速度、车辆入线速度等技术指标,指导青年人如何观速观距?动观速和静观速两种方法 ,动观从慢走到快走,从小跑到快跑的速度是多少。静观数枕木头判断溜放车辆速度。观距有参照物的借助于物体,指导调速、目的制动人员下鞋等技术技巧,手把手教,心贴心传,提高调车组人员基本素质。让人们敬佩的是他们接近退休年龄,还到线路里把坏铁鞋撤下来换上新铁鞋,一条一条线路更换配足配齐,就像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们参加现场除雪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和青年人一起道岔除雪,有的职工看到这一幕真的很受感动,多好的山站人为铸就安全丰碑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多好的前辈为我们树立了学习榜样。文老退休后曾说过这样一句感动山站人的话“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家里揭不开锅,铁路招工被车站录取,成为一名调车工人,看到车站的发展有自豪感!”他们对铁路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无私奉献精神感染了身边的同志,激励青年人的斗志,为实现山海关站分界口畅通贡献青春力量。

    昔日山海关站实现了自动化驼峰调车控制系统,利用计算机控制机车推峰速度、货车溜放进路、溜放速度系统。缓行器调整溜放车辆出口速度实际采用的是“让头拦尾”调车法。“让头拦尾”调车法来源于山站调车人的智慧和付出,植根于运输生产实践中,实现了调车安全。“让头拦尾”调车法是山站调车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的安全法宝,体现了企业文化时代精神,折射出企业文化内涵的根和魂,我们要保护好山站人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珍惜爱护企业文化,发扬铁路艰苦奋斗精神,传承铁路红色基因,不断发扬光大。

撰稿人:郑胜达



山海关站关工委

2024年6月30日

阅读 98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