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内患教会——低分子肝素注射避免皮下出血的方法

张咪
创建于2021-11-23
阅读 9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2年11月05日,由神经内科护师张咪带大家一起学习避免低分子肝素注射皮下出血的方法。

临床应用中,注射局部皮下出血出现瘀斑及硬结仍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为减少出血、疼痛,国内外学者对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的部位及方法进行了研究,现综述如下。

注射部位:

1、腹部皮下注射腹部皮下脂肪多,毛细血管相对少皮下注射面积大,温度恒定,药物吸收快,不受运动的影响便于操作,特别适宜需卧床休息的患者。故可作为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的首选部位。

2、脐旁两侧与脐周上下传统的腹壁皮下注射范围为距脐周125px的环形区域,两次注射间距50px。脐旁两侧距脐注射较脐周上下距脐250px注射能明显减少淤血、减轻疼痛。

腹壁脐旁两侧125px注射,可以提起腹部皮肤,使之形成一皮肤皱褶,针头垂直刺人提起的皮肤皱褶内,回抽无回血,药液注人脂肪层,不易误人肌层,减少出血机会。

腹壁脐周上下注射时,对较胖的人,难以提起腹壁皮肤形成一皱褶,深浅难以掌握,过深易损伤腹直肌,过浅易注人皮内。

注射方法:

1、排气

排气传统注射应排气后注射,此时针头上附有药液。低分子肝素有抗凝作用,排气后针尖上附着的药液,在注射时带人穿刺点,则穿刺处血管渗血,易导致局部皮肤痕疲。

临床上使用的低分子肝素多为预灌针剂,注射时不必排气,针筒内有0.1mL的空气,注射时将针头朝下,空气弹至药液上方即可,此时针筒内的空气正好将药液全部注人,保证了剂量的准确,又避免了针尖上的药液对局部的刺激,可减少局部淤血。

2、进针

传统进针法与垂直进针法传统的进针方法为左手绷紧腹部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呈30一40度,快速刺人皮肤。改进方法为左手拇指、示指提起腹壁皮肤形成皱褶,固定针头垂直进针约25px(根据患者的胖瘦程度决定注射深度)。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造成皮肤淤血的程度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传统进针法斜刺时涉及部位较多,若针头不慎刺人血管,只压迫穿刺点不能有效压迫止血又因低分子肝素为抗凝药,损伤小血管易引起出血,使腹壁皮下组织形成淤血、癖斑。

而注射时若提起腹壁皮肤垂直刺人,对局部皮下组织损伤小,不易引起出血。而且,垂直进针法较传统进针法使患者的痛感明显减轻。垂直进针时进针速度快,针头在皮肤内行程短,损伤组织较少,不易损伤神经末梢或对神经末梢损伤较少传统进针时针头在皮肤内行程长,针头斜面对组织的切割面积大,损伤组织较多,以至针头不慎损伤神经末梢较多,表现为患者疼痛较明显因在真皮层中胶原纤维较细,细胞成分较多,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丰富。

按压:

1、注射毕停留片刻后按压

注射毕停留3-5s,右手回抽针栓,拔针,用干棉签按压,可减轻腹壁皮下出血。注射毕停留3-5s,可使药液基本扩散,避免拔针时药液反流而刺激皮肤毛细血管引起出血。

2、常规按压法与提捏止血法等

比较了两种不同按压方法:


3、按压力度与时间

低分子皮下注射后局部按压力度不宜过大以皮肤下陷25px为度。由于腹壁浅表层和肌层毛细血管丰富,压迫力度大,增加药物对局部的刺激和挤压,则易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壁的破裂。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后局部压迫时间大于5min,可明显减少皮下出血发生率及缩小出血面积。

4、贴敷按压

低分子肝素注射后局部应用云南白药贴敷将云南白药粉末涂洒在输液护贴上,按压注射部位3min,力度以皮肤下陷25px为度,局部贴敷12h能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并能减轻其出血的严重程度。

云南白药是我国传统的治疗出血及淤血、肿痛性疾病的良药,由三七、冰片、庸香、白蔑等名贵药材制成,具有缩短凝血时间、凉血止血、止痛等功效。

阅读 9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