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交通安全,养成良好的交通习惯,是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最大的责任。电动自行车作为短途出行交通工具,方便、节能,深受大家青睐。然而,孩子们发现,仍有很多出行不戴头盔的现象。他们自主成立了一支宣传小分队,合力设计、制作宣传手册,录制宣传视频、改造安全头盔,向每一位乘骑电动车的人们传达安全愿望。
项目背景
小睿:老师,你为什么要带头盔啊!
老师:因为今天我是骑电动车来幼儿园的。
小柠:我妈妈也有一个头盔。
小王:我也有呀,我是粉色的头盔。早上我和妈妈骑电动车来幼儿园时,被交警叔叔拦住了,说妈妈不带头盔。我不喜欢戴头盔,好重!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参与话题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们对“头盔”也越来越好奇。
教师思考:《指南》中指出:成人应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追随孩子们的话题,延伸出我们的项目活动《头等大事·幸“盔”有你》。
出行大调查:
小培说:我和奶奶走路来的。
小陈说:妈妈和我还有妹妹我们三个骑电动车来的。
小邓说:妈妈开车送我来的。
教师思考:通过调查分享,我发现当孩子上学戴头盔和不戴头盔的原因是家长不够重视或者家里没有头盔,有些孩子戴头盔是因为觉得可以保护我们的头不受伤害,也有的是因为被交警叔叔处罚过,从中可以看出孩子上不明白带头盔的真正的含义。《指南》健康领域中的教育建议里提到:结合活动内容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安全帽的发现之旅
因为有了不同元素的碰撞,让一直以来被忽略的安全帽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注意。自此,孩子们开启了一系列对安全帽的探索。从调查了解不同种类的安全帽,到探秘安全帽的材质、内部构造,再向老师考证安全头盔的安全性能。慢慢的,探索对象也聚焦到了离孩子们最近的电动车安全头盔。大家纷纷将自己的安全头盔向大家展示、分享。
调查与探秘“身边的安全帽”
绘本阅读
在一起分享了绘本《小乌龟富兰克林的新头盔》后,孩子们更加认识到了戴头盔的重要性。
但是,当孩子们对头盔的认识越深刻,他们也开始反思:
小诚:我妈妈开电瓶车的时候经常忘记戴头盔!
小宇:我有时候戴,有时候不戴,妈妈经常忘记给我拿来。
小本:妈妈有时忘记戴,有时她忘了带我的安全帽,就把她的给我戴。
小安:我奶奶也经常忘记。
思考?:
乘坐电动车上下学的孩子不在少数,那我们身边是否还有很多人没有戴安全头盔?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都戴好头盔,学会保护自己呢?
于是,我们成立了安全小组,想要通过一起的努力去影响我们的家长,乃至周边的人们。
项目分析:
1.项目价值判断
本班幼儿基本上都是住在附近的小区,距离路程较短,有很多家长觉得嫌麻烦所以选择不戴。而且幼儿园门口车辆较多,人们的交通规则意识不强(特别是老年人),路口的电瓶车横穿马路的现象是常态。我们幼儿上下学的交通工具中电瓶车也占据不小的比例。虽然在管理部门及校园的鼓励监督下有很大的改善,但还有部分群众存在着侥幸心理。
《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在结合交通管理局最新要求《全面规范两轮车通行秩序》的规定:驾驶、乘坐电动自行车应当佩戴安全头盔。
2.幼儿经验分析
3.相关资源材料
项目目标:
01项目整体目标
认知目标:知道电动车上佩戴头盔的重要性,并能自觉遵守规则。
技能目标:尝试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完成阶段性任务,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能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情感目标:愿意与小伙伴一起为同一个目标而努力,萌发尊重、关心他人的情感。
02项目分解目标
项目实施:
问题一:我们身边是否还有很多人开电动车的时候不戴安全头盔?
方案一: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去问哥哥姐姐或弟弟妹妹,但是弟弟妹妹小,有的弟弟妹妹听不明白问题,得不到想要的答案。而且,只是问问没有记录的话很快就忘记了。
方案二:幼儿园门口的路连着小区,很多人会开着电动车路过。所以我们可以去幼儿园门口,像值班老师那样站在门口去看。并且需要记录下来。
调查工作启动:
第一次调查
我们的记录:
六人小组的记录大概分为这几类:人物标记(光溜溜的代表没戴头盔,画帽子的代表戴头盔),符号标记(打√代表戴头盔,打×代表没戴头盔),以及没有特定标记,以模仿为主。在后续统计中,
问题就来了。
小组成员开始反思自己的问题,并努力想办法解决:记录的时候太乱了,要整齐,可以一排一排记录。以两个人合作,就不会乱。
调整改进
改进方式一:记录的时候可以一排一排记录。
改进方式二:数数的时候可以一排一排数。
改进方式三:观察记录时可以两个人合作。
第二次调查
记录方式的迭代
我们的记录:
记录方式的改善,大大提高了结果统计的效率。孩子们也在坚持自己画人物标记的基础上做了调整。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新方式(一个观察,一个记录/你打√,我打×)。
第三次调查
我们的记录:
这次的调查扩大到了孩子自己居住的社区以及各个路口,家长也参与了进来。孩子们记录的方式也进行了更多的拓展。孩子们也在一次次的调查中得出了结论:原来我们的身边还有很多骑电动车没有戴头盔的人。
与此同时,爸爸妈妈们也为我们的下一步行动出谋划策。
思考:
有预设,有生成,项目急不得。比如我们在观察统计阶段,原来的目的并不是要进行反复地去实践,而是在观察当中去发现、验证我们生活的周围的确还有那么多人没有戴好头盔。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孩子们出现的问题以及通过大家的思考解决让项目变得更加生动了。与此同时,孩子们也在小组之间、以及与其他同伴的思维碰撞中发展了对事物的标识、记录方式和数量的统计的探究。
问题二:我们有什么办法能让大家都戴好头盔,学会保护自己呢?
01 PART:制作宣传手册
由于每项工作的侧重点不一样,对完成任务的人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在实施过程中,总有外援加入该任务去协助完成。有的是教师提议,有的是他们主动邀请。当项目开始活跃于班级的时候,一小组人的兴趣便慢慢带动了更多人兴趣的引发。
结合了老师们的意见和建议,项目小组决定制作宣传手册来进行告知和宣传。
收集身边的宣传手册
我们身边的宣传手册五花八门,品种和设计也都各有特色。想到自己也要成为设计师,都早已按捺不住了。
了解手册的结构和内容
宣传手册对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孩子们仔细对比,根据折叠痕迹摸索单页、对折、三折的不同结构。观察里面的内容,发现原来手册里面的图画并不只是用来做装饰的。
小组讨论,构思想法
安全小组邀请了手巧的小伙伴加入,帮忙一起完成手绘的任务。首先是要把大家的想法说出来,让大家都听听。还有人提出:手册上还需要写字,老师是不是也可以帮忙呢?
明确任务,即刻开工
大家开始尝试自己的创作,从天马行空到脚踏实地,孩子们知道自己绘制的内容不光要好看,更重要的是能让大家看明白“骑电动车要戴头盔”这件事。当遇到问题也会及时和大家交流。
宣传手册的雏形:
在对比了小伙伴们的创作,根据手册封面、封底等结构又做了一些调整:
小组投票,对各结构的元素进行选定:
各元素进行合并设计:
在合并过程中,发现一个问题,由于大家的图画都很大,很快把整张纸贴满了,不好看,也没有地方写字了,大人们会看不懂的。于是,老师提出可以用电脑来助力。在看到自己的作品在电脑里可以随意变大变小的时候,大家都很诧异。
排版后第一稿
当小组成员信心十足地向班里其他小朋友介绍的时候,有人提出了很细致的建议——应该画上CCC标志。因为之前听交警讲到很多关于安全头盔的秘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表示合格的CCC标志。而检查自己带来的头盔的时候,很多都是没有这个标志的,说明这样的头盔都是不合格的。
那么,除了CCC标志,还有什么是很重要,一定要画上去的呢?大家带着疑问,继续回忆、搜索,并补充。
排版后第二稿(内页)
为了保证宣传的成功,我们还在班级进行了一个演练。
于是,终于定稿,安全小组们准备出动啦!
02 PART:分发宣传手册
大家要先考虑:
哪里去分发宣传册?
要怎么说?
要注意什么?
1. 向全园老师宣传
2.在小班班级宣传
孩子们在经历了
一开始的无人敢上前
到一拥而上
再到一个一个轮流
最后的兴奋到起飞
这是他们的又一次跨越
3.到社区里宣传
4. 家长带领幼儿扩大宣传
在宣传过程中,很多小伙伴也主动加入战队。在练习了好多遍以后,终于要在熟悉又陌生的场地上实战了。从一开始的羞涩、不自信,到慢慢从容、勇敢。一本本小册子在小小的手中递出,更是一份份美好的寄托飘向远方。
与此同时,孩子们又有了一个新问题:很多人今天没有路过这里,就看不到我们的宣传手册,还有的老人不认识字,也看不懂图画,怎么办?而且这个宣传手册只有这么多,骑电动车的人那么多,分也分不够……
一系列的问题
不得不推动着大家继续去思考
是否有更好的办法来宣传
03 PART:制作宣传视频
宣传方式的迭代升级
1. 手机软件的宣传转发
2. 幼儿园视频号宣传
3. 电子屏的滚动播放
拓展:怎样让安全头盔在晚上变得更安全?
随着项目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很多人的电动车没有灯,而且有很多没有路灯的小路,在夜晚行车十分不安全。又提出了新的任务:设计一顶会发光的头盔。
在搜索什么材料会发光时,孩子们最直接的经验就是——灯。在讨论什么样的灯适合装在头盔上时,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要小一点、轻一点、还要自动(不用插电)。
灯要装几个、装在什么位置,也是经过了一次次试验。和孩子一起完成效果的测试。装了灯泡的头盔效果自然是很好,既能被别人看见,自己也能看清楚。但是在雨天后问题就出现了。因此,大家又进行了思考,都认为贴上胶带,解决缝隙的问题就好了。我也继续提出问题:是不是还有其他材料可以代替呢?——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
搜索生活中的反光材料
探索反光材料的反光性
通过对反光材料的自主探索后,发现光盘、镜子的反光效果最明显。在后来的头盔改造中这两种材料也是最受欢迎的。但在试验中发现的现象与他们的认知形成了冲突。因为粘贴的位置和这两种料不能很好贴合的特性颠覆了他们原先的想法。
随即孩子们把注意力转移到了被忽视的材料——锡纸和反光条。在测试体验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改善。
通过学习支架,帮助幼儿对这些材料的使用有一个整体的认知。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成果:
经济运行量质并举
项目评价
我们的项目评价贯穿始终,评价对象多维,包括教师本身、幼儿、家长以及社会。通过评价机制能更好地反馈项目的开展效果,形成闭环。
项目反思
教师的收获:
在整个活动中,孩子是问题的提出者。一个生活中简单的片段,充分接纳孩子的发现,并为孩子提供充分实践、探究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在此刻承担着整个活动的观察、记录、支持的作用。当孩子碰到困难,难以继续的时候,及时地进行更开放式的引导,引发孩子进一步去深入思考。
幼儿的收获:
1. 合作意识的形成
中班幼儿的合作行为并不多见,而且很大程度还是以自我为中心地去看待问题。但在一系列探索活动的推动下,他们开始学着接纳他人的意见、包容他人的处事态度。
2. 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调查发现中、宣传册制作发放过程中通过和小伙伴的探索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在对材料的探索中不停地对材料的特性进行调整。通过判断材料的可变性、包裹性、不同的反光性等,识别设计的优劣。
3. 思维能力的进阶
从发现问题,到讨论提出的想法,再到设计制作、练习、完善技巧,最终去完成,期间不断调整改进,孩子将自己作为课程的“材料、资源”,以“第一视角”亲历整个探究过程。
通过实践,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结果,孩子们通过观察、比较并从同伴的行动中去识别,及时调整自己的选择。孩子们积极探索、协商合作等学习品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尝试体验、挑战高难度的过程中,快乐并成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