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牵着一只小蜗牛散步,给他时间,慢慢长大。”这个关于教育的比喻甚是可爱,让人觉得教育是一件有温度、浪漫的事。教育事业的欣欣向荣自然离不开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教育家精神”很好地为教育工作者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精神之“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说明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想培养优秀的人才,首先要引导学生树正德。爱国,是每一位中国人都应具备的一种朴素的情感,也是立德的根本。乔木亭亭倚盖苍,栉风沐雨自担当。教师应树立“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将“小我”融入“大我”,以昂扬之姿承教育之责,必能臻于至善,肩负起新一代青年的未来。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是精神之“基”。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保持谦虚、容纳、尊重的精神,还应注重学习、不断提高自我。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我们更应不断探索新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中。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精神之“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我国历经千年而不衰,这体现了它符合教育的自身规律。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学生研究学情,这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健康状况、家庭状况,以及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应平等看待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但发亮之处却不尽相同,作为班主任,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挖掘学生潜能。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是精神之“姿”。一名优秀的教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但不少人参加工作后就会放松了学习,导致专业水平停滞不前甚至是后退。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是精神之“魂”。如果一份工作长期令一个人痛苦厌倦,那么这个人在岗位上通常会效率低下,更别提在完成量的前提下去提升质。爱学生,爱教育事业,爱才是教育的灵魂,有爱才有责任,有责任才有奉献。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是精神之“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神圣职责,只有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不拘泥于学生的书面成绩而关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才能培养出社会发展、文化传承、国家存续所需要的人。
教师的工作日常看似平凡,但我们面对的却是祖国未来的脊梁。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教师,我们要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教育家精神的指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