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采血操作正确吗?《静脉血液标本采集指南》解读来啦

创建于2024-06-24
阅读 38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血液标本采集是临床护士的一项基本工作,护士能否规范操作,一方面影响血液标本的质量,另一方面又关系着自身及患者的安全。


静脉采血是护士的必备技能,但因采血引发的不良事件却屡有发生。究其原因主要与知识缺乏、操作不规范等因素有关。临床实践中,不管是采血器具还是知识更新均处于快速发展趋势,但有一些疑问始终困扰着护理人员。


可喜的是2024年5月27日国家卫健委发布最新《临床化学检验血液标本的采集与处理》行业标准,经过实践的检验与不断改进,新出台的标准更贴近临床,指导性也更强,困扰许久的一些疑问也迎刃而解。

疑问一:采血部位如何选择?

关于采血部位的选择,如果询问临床护士,答案肯定是哪里方便采哪里,但是问题还真不是这么简单。采血部位也是需要科学选择的,如果位置不当可能面临风险,比如误伤神经、并发静脉炎、血栓等。因此,标准对于采血部位选择有明确的规定:


1、首选上肢肘前区静脉,正中静脉排第一位、其次是头静脉,最后考虑贵要静脉。当无法在肘前区静脉采血时,标准给出了备选项,指出也可选择手背静脉。

2、对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标准中也有明确的指导意见,对采血指南的内容也是一个补充。标准指出为儿童采集静脉血时,对于4个月以内的婴儿建议选头皮静脉或股静脉,3 岁以上的儿童选择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采血,其他年龄段儿童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3、标准不建议选择手腕内侧静脉采血,主要是出于避免损伤神经和肌腱的原因。另外标准也不建议在脚踝或下肢部位进行采血,其原因为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静脉炎、血栓形成、局部感染等)。


4、标准指出瘘管或造瘘侧的肢体,乳房切除术的同侧上肢,存在炎症、疤痕、烧伤瘢痕、血肿、水肿部位等不应作为采血部位。

疑问二:蝶翼针采集静脉血时,监测项目对采血量有精准要求时如何做?

临床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发现,在使用带有延长管的采血针进行静脉采血时,明明穿刺成功,可血流着流着就突然不流了。这个时候,如果排除穿刺的问题后,最大的可能是采血管内压力降低所致。


大家如果仔细观察一次性采血针就会发现,直型采血针血流是通过针头直接进入采血管的,而蝶翼采血针带有一段软管,这段软管因含有一段空气,可消耗一定量的负压。


对于一般的项目,血量多一点少一点,问题不大。但用于凝血检测的蓝帽采血管及血沉检测的黑帽采血管,因采血管内的抗凝剂是按比例添加的,对采血量有着相应的要求,这时问题就出现了,血量不够怎么办?

对于这个问题,标准指出使用蝶翼针进行静脉血采集,其软管管腔会影响第一管血的准确性。


当蓝帽的枸橼酸钠采血管是采集的第一管时,采血者应额外使用不含添加剂或枸橼酸钠采血管进行预填充;该采血管无需充满然后丢弃,之后再进行正常的采血,以确保枸橼酸钠采血管中抗凝剂与血液能够达到规定的比例。


个人认为,标准对于这个问题解答还不够全面,尤其是涉及严重贫血、早产儿,还希望护理同仁们多摸索更为合适的方法。也许,在下次修订时就会有新的方法出现。

疑问三:从留置的静脉导管中如何采血?

临床工作中,遇到患者静脉条件太差,穿刺有困难、存在风险,或患者不愿意再穿刺。但患者又留置有静脉导管时,2024版标准给出了指导意见,这些意见较2020指南更为精准,标准指出采血前应先抽取2倍管腔体积的血液,弃去后方可进行静脉采血。

如果从已输注抗凝治疗药物的留置管抽取血液用于凝血项目检测,宜弃去最初抽取的6倍管腔体积的血液,而静脉采血指南是5~6倍;从这一点来看,标准的措辞显然更为严谨。

疑问四:静脉采血设备如何选择?

标准指出应根据静脉的特点、位置、采血量选择合适的采血器/针型号,通常选用 22 G采血器/针。


宜使用能够最大程度减少职业暴露的安全型采血针具: 对于采血困难的患者(如儿科患者、>65 岁老年人、重症患者等),可使用更小口径的针头 (如 23 G) 或蝶翼针采集静脉血。


对于儿科患者,在满足血液用量的前提下建议使用微量采血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医源性贫血的风险。当真空采血管的负压导致静脉塌陷而无法进行血液采集时,标准指出可考虑使用注射器采血。


对于采血设备中的微量元素可能会污染样品这一现象,标准建议使用专用微量元素采血设备。如无法获得,可咨询制造商以避免采血设备对所测的微量元素产生明显影响,不得使用注射器采集微量元素标本。

疑问五:如何正确运送标本?

从标本采集到运送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凡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检测结果的不准确。因此,标准用了较大的篇幅,从送检时间、温度、光照、样本密封、运送距离、传输系统等几个方面逐一规范这一问题。标准指出:


1、标本采集后应尽可能在短时间内运送到实验室。所有标本都应在室温下进行运输,除了明确要求需要冷藏标本。


2、检测对光敏感的项目时,应避免将血液标本暴露在阳光或人造光的照射下。对于维生素 A、维生素 B6、β-胡萝卜素、卟啉和胆红素等项目,所采集的标本应使用铝箔包裹、棕色容器或类似物遮光保存。


3、标本在运送前应检查瓶塞是否密封,在运送过程中应保持密封状态,以防止标本溢出。


4、 标准指出如果远距离运送标本,(比如在不同医疗机构或同一医疗机构的不同地点,无法通过人力或自动传输系统在短时间内送达),未经离心的全血标本应及时送达实验室,并尽快进行血清/血浆分离以保证被测物稳定。


如果无法满足此要求,则应在采集地点对标本进行离心,将血清或血浆与细胞分离并保存在适当条件下。


标本的采集、处理、运送和保存方式应遵照检测实验室的要求,以保证标本的完整和分析物的稳定。同时,应确保运送者、公众及接收实验室安全,并符合相关规定。


5、自动传输系统可节约人力,在临床上有较大的优势,但标准指出:自动传输系统在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外力因素会对标本质量有影响,包括标本的加速/减速、振动和碰撞等。


另外,运输的温度及时间也可能影响标本质量。不同类型自动传输系统或不同设计方案对标本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在使用前应对自动传输系统进行评估,了解其对实验室检测项目的影响。


受影响的项目主要有血气分析项目、凝血相关项目和易受体外溶血影响的项目 (如钾、乳酸脱氢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红蛋白等),一些要求保存在特定条件下的项目 (如用于检测冷球蛋白或冷凝集素的标本应保存在 37 ℃ 条件下) 不适合使用自动传输系统运输。



新的标准为护理工作提供了指引,我们护理人员应学习标准,践行标准;以保证护理质量。

急诊科电话:5138258

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兴庆区玉皇阁北街128号银川市第三人民医院1楼
阅读 38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