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应掌握丰富的知识,又应具备高尚的人格,这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主要教学目标除了培养锻炼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外,也要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修品行,将爱国主义的种子深埋心灵。那数学课又该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结合史料,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在其形成与发展中的背景知识,拓展学生的数学视野,帮助学生加强知识印象,引导学生体会我国的卓越数学成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荣誉感、自豪感。
例如在开学第一课时,介绍我国的数学发展史,早在西周时期,数学已作为“六艺”之一,成为专门的学问,唐朝初期国子监设有算学馆,有算学博士和助教,使用李淳风等编纂注释的《算经十书》为教材。明代算科考试亦以这些教材为准。我国是初等数学最主要的发源地。在数学研究方面,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涌现出了许多卓然的数学家,如古代的刘徽、祖冲之、杨辉、沈括等,他们给后世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数学理论和成果,如讲授《勾股定理》一节时,搜集国内外相关资料,让学生知道商高发现这一定理比欧美各国早近五百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四百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一千多年,这些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在现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这些数学成就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屹立世界巅峰的巨大支撑,诸如这样的数学史教育,教师应该经常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升了民族自豪。
二、树立榜样,激发远大志向
在教授数学知识时,给学生拓展与之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卓越成就等。同时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搜集、了解课堂上讲到过的中国数学历史名人,典故,取得的辉煌数学成就,做成数学专题手抄报。还可以举行讲故事比赛,把收集的数学家爱国故事和全班分享。利用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家的非凡毅力和刻苦精神,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实践探索,渗透爱国情怀
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强化实践应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还可以提升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学习“统计图”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利用网络,对历届奥运会我国运动健儿获得奖牌的数量进行统计,并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及扇形统计图进行表示,以此在奥运健儿的激励下提升为国争光的自豪感。
四、感受美感,激发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思想体现在数学上不是空洞的说教,发挥数学教育的内在美感功能,可以浸润学生的心灵,使情操变得高尚。例如,在讲《轴对称》一章时,向学生展示故宫、窗花、风筝、国徽、国旗、京剧脸谱等图案,学生在领略数学之美的同时,自然联想到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感叹国人巧夺天工的智慧,让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同时我又布置作业:搜集汽车车标,看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既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内涵,又了解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及与国外的差距,激发了爱国热情。
小成靠才,大成倚德;成德于行,润德于心。数学课既是传授科学知识的地方,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善于挖掘素材,点点滴滴,有机渗透,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以达到德育、智育的双重教育目的。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培根铸魂,启智润心,这是我们教育人矢志不渝的追求。
作者简介:李瑞莹,五亩一中数学教师,中小学二级教师。曾被评为“灵宝市优秀教师”,“三门峡市教育教学标兵”,教育格言:言传身教,以德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