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春意渐浓,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教师科研水平,一艘满载梦想的航船,再次逐梦前行。3月22日,佳木斯市郊区四丰中心小学的全体数学教师在数学名师刘金慧老师的带领下围绕“立足数学课堂 聚焦数感培养”进行了专题研讨活动。每位教师积极参加、深入学习、交流互动,一同踏上教学教研之旅。
数学名师刘金慧老师和邹艳超老师、吴艳红老师、耿娟娟老师、谷金波老师、赵倩老师分别结合自己的授课年级和教学实际,谈了在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具体做法,大家畅所欲言,研讨热情高涨。
邹艳超老师认为要在估数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数感。比如,让学生猜猜事先准备好的一袋100颗的花生大约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老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之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有10颗花生。从剩下的花生里继续抓,抓了10把刚好抓完,得到结论:这袋花生大约100颗。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有效训练了学生的数感。
吴艳红老师认为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数感。例如,在学习“克和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并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重1克,2袋盐重1千克,1袋糖重1千克……这些数据来源于生活实际,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数的含义,建立良好的数感。
耿娟娟老师认为可以在口算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很多计算题可以采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的特点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合理、灵活地判断和选用计算方法,把有些看起来复杂的计算转化为比较简单的口算,提高计算的效率。例如25x24,可以理解为25x4x6等多种算法,口算快捷简便,对学生数感的培养非常有效。
谷金波老师认为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感,必须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方法,通过游戏、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和形象,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数学的奥妙。
赵倩老师认为可以通过知识间的有效迁移来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学习分数的时候,让学生把5分米和4分米分别转化为以“米”为单位的分数和小数,使小数和分数建立起直接的联系,让学生在分数这个平台上建立对小数的数感。
数学名师刘金慧老师高度认可了几位老师的观点,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数感,比如,在认识"1”时,请学生说说现实生活中“1”表示的事物。学生可能会举例:1本书、1只鸟、1棵树…....老师可以出示图片,让学生数数几粒葡萄是1串,几根小棒是1捆? 帮助学生理解“1”可表示1个个体,也可以表示这类个体的1个集合。还可以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形成数感,在“数的运算”教学中形成数感。
活动的最后,由薛长涛副校长对此次活动做出了精彩的点评与指导,并对今后的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要求。薛校长指出: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注重提炼核心问题,从而触及学生的思维本质,培养学生的数感,通过各类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概念、理解概念,最终能够应用概念,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教学似登山,不只在朝夕,愿君常磨砺,拾级层层递。活动证明,每一次研讨活动都是一次成长、一次提升。通过这样的专题研讨活动,共享研究成果,发挥各自所长,相互学习切磋,必然能发挥出1+1>2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