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家长朋友们:
大家好!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也是社会、家长最殷切的期待。然而近年来不时出现的学生欺凌事件,却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预防校园欺凌事件发生,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快乐成长,特致您《预防校园欺凌致家长一封信》,让我们家校共育,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一、正确认识校园欺凌
校园欺凌是指同学间一方(个体或群体)单次或多次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另一方(个体或群体)身体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等的事件。主要行为有:
(一)殴打、脚踢、掌掴、抓咬、推撞、拉扯等侵犯身体或者恐吓威胁的行为。
(二)以辱骂、讥讽、嘲弄、挖苦、起侮辱性绰号等方式侵犯人格尊严的行为。
(三)抢夺、强拿硬要或者故意毁坏他人财物。
(四)恶意排斥、恐吓、威胁、逼迫、孤立他人,影响他人参加学校活动或者社会交往。
(五)通过网络或者其他信息传播方式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散布谣言或者错误信息诋毁他人、恶意传播他人隐私。
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认识和严格区分学生欺凌与学生间打闹嬉戏的界定,正确合理处置事件。
二、这些行为不是欺凌行为
(一)学生矛盾。学生间互相不理睬、生闷气、无暴力伤害的行为,不以打骂、欺凌、暴力的形式呈现,不存在一方对另一方长期的欺侮和攻击性伤害,也不会造成明显的心理阴影和精神伤害。学生之间的矛盾时常发生,但矛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有效地化解,可能会引发欺凌,甚至暴力。
(二)打闹嬉戏。学生之间平等的、善意的、角色可以互换的,以追求精神愉悦为目的的玩耍和游戏活动。
(三)打架斗殴或者约架。学生之间以各种利益纠纷的力量均衡或者双方认为力量均衡的、不以欺负或者侮辱对方而以解决纠纷或者争输赢为目的的暴力冲突,一般不会造成参与者的心理伤害。但产生严重身体伤害的,可能会涉及暴力犯罪。
(四)恶作剧。学生之间不以欺负或者侮辱人格为目的的捉弄耍笑、使人难堪的行为,一般不会造成被捉弄者的心理伤害。
三、出现这些情况,孩子可能正遭受欺凌
(一)突然不想上学。原本并不排斥学校的孩子突然表现出不愿上学的倾向,可能是学校里出现了一些令孩子烦恼、不愿面对和处理的事情。
(二)提到学校后情绪激动。由于孩子的心智不成熟,不能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大多数孩子从来不向家人或朋友诉说被欺负的事,担心被报复或羞耻。
(三)衣服和书本总是丢失或被破坏。若孩子的书本或衣服总是被撕裂,东西被破坏,特别是家长询问时孩子不想谈论或遮遮掩掩,需警惕校园欺凌。
(四)成绩下滑。受到欺凌后,大多数孩子不愿意上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使得成绩突然下降。另外,欺凌也会使得孩子产生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同样学习成绩也会随之变差。
(五)无端情绪变化。孩子放学回家闷闷不乐,有厌学的念头,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变得阴晴不定,可能是学校有什么事情影响着他。
(六)行为异常。如果孩子情绪特别不稳定,一点小事就能引起很激烈的反应,如特别粘人、拒绝去学校、非常胆小怕人甚至有自我伤害倾向等,建议家长去学校了解情况。
(七)身上出现伤痕。孩子放学回家全身脏兮兮,身上还有伤痕,一看就是打斗造成的,但孩子一口咬定是自己不小心伤到的。千万不能忽视。
(八)抱怨有同学针对他。这是孩子寻求帮助的信号。家长可提供一些可行的方法教孩子试着缓解这种情况,并在一定时间内加以询问,或者把同学请到家里来玩,不经意地聊聊天。
(九)饮食习惯突然发生改变。如果孩子正在遭受欺凌,情绪持续处于压抑状态,饮食习惯突然发生改变,可能会出现食欲不振,也有可能出现暴饮暴食。
(十)睡眠出现问题。校园欺凌后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创伤,无故失眠、噩梦、尿床等问题也是孩子遭受欺凌的表现之一。
除了以上情况外,若发现孩子近期出现外观变化比较大、变得郁郁寡欢、改变往返学校的路线、不愿意外出运动、突然要很多零花钱、开始欺负其他孩子(包括兄弟姐妹)、变得具有侵略性、自我伤害等行为时,家长同样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咨询老师,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四、如何预防校园欺凌?
(一)避免成为欺凌者的目标
1.不携带较多的钱和手机等贵重物品,不公开显露自己的财物。
2.前往厕所、楼道拐角或者学校附近巷子等校园欺凌多发地时尽量结伴而行。
3.与同学友好相处,宽容、理性、平和解决矛盾,不采用过激方式。
4.提升自我防护意识和防护能力,平时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以便在危险的时刻进行自保。
(二)拒绝成为欺凌者
故意殴打他人、暴力侮辱他人、暴力索取他人财物、故意非法伤害他人的行为有可能构成我国刑法中的寻衅滋事罪、强制侮辱罪、抢劫罪、故意伤害罪等。
(三)拒绝成为附和者或冷眼旁观者
1.拒绝煽风点火,拒绝成为欺凌者的“帮凶”。
2.拒绝当事不关己的旁观者,适当对被欺凌者表达同情和关心。
3.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帮助被欺凌者。
4.及时向老师、家长报告,甚至报警。
五、假如孩子遭遇欺凌,家长该怎么做?
(一)冷静,最重要的是孩子。当孩子讲述欺凌发生的情形时,请保持冷静,很好地倾听并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是完全可以控制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父母都会站在他这一边,支持他。
(二)共情,先别追问过多细节。不要一味安慰孩子不要和同学计较,这可能让孩子误以为遭受欺凌是因为自身的问题,让他陷入更深的痛苦与自责。对孩子表达共情,向孩子传递这样的信号:他所描述的事情并不是成长过程中的“常态”,你对于他所遭受的对待非常痛心。
(三)接纳,父母绝不抛弃你。孩子遭受欺凌后容易出现极端情绪,如对于人际关系异常抗拒,不愿意上学等,这时家长要宽容对待,因为孩子可能处于应激状态,不要对他产生二度伤害。
(四)安抚,先平复孩子的情绪。孩子在极度没有安全感时更看重别人的关心,越早把情绪处理好,对孩子的伤害和日后的影响才能越小,这比起解决事情本身更重要。
(五)感谢,你肯将事情讲出来,很勇敢。告诉孩子很感谢他有勇气告诉你这件事,同时向他说明,只有他愿意谈到这个事情,爸妈才有机会可以帮助他。比较有效的一种表达方式是:我知道你需要很大勇气告诉我这些,尽管这么艰难,你却依然愿意告诉我,谢谢你的信任。
(六)教会孩子自尊自爱和自我保护。有些家长平时要求孩子一味顺从,打压孩子的自尊,这样容易导致孩子在学校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如果事态超出孩子的应对能力,家长应采取行动,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
六、为预防孩子遭受学生欺凌,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以身作则,杜绝实施暴力行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谈举止、性格特点都会对孩子产生长远的影响。请各位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理性解决问题,为孩子树立一个正向的好榜样。
(二)帮助孩子建立有益的人际关系。孤僻、不合群、人际交往能力差的孩子更容易遭受学生欺凌。各位家长应从小教育孩子珍爱自己、善待他人,珍惜同学友谊,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友善与人交往。
(三)加强法治教育。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法治教育,增强孩子的法治意识、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以免受到不法侵害。严禁孩子在校内校外“拉帮结派”,教育孩子既不做残忍的施暴者,也不做软弱的受害者和冷漠的旁观者。
(四)做好防欺凌教育。家长可以结合一些学生欺凌案例来引导孩子,进行防欺凌教育。提醒孩子平日里加强体育锻炼;上下学尽量结伴而行;在校不与同学发生冲突;穿戴尽量低调,以免引起他人贪念。教育孩子若遭受学生欺凌,首先要确保自身安全,不要盲目反抗,应寻找机会逃离,必要时,可向路人呼救求助;事后,一定要及时跟家长和老师反映情况或报警,不能忍气吞声;看到其他同学遭受欺凌时,尽快报告老师或报警,不能坐视不理。
七、家长应履行的监护职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六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下列监护职责:
(一)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健康、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二)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状况和情感需求;
(三)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遵纪守法、勤俭节约,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四)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提高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五)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保障适龄未成年人依法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六)保障未成年人休息、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
(七)妥善管理和保护未成年人的财产;
(八)依法代理未成年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九)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行为,并进行合理管教;
(十)其他应当履行的监护职责。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以法,润物无声。防治学生欺凌是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共同责任,需要各方尽心尽责、密切配合。希望各位家长切实履行“第一监护人”的职责,协同学校做好预防工作。我们愿与您一道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友爱的校园环境,共同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