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后津村与龙山文化考古

-----我的故乡回顾之十一

辑稿人:毛国福

毛国福。友谊
创建于06-24
阅读 92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最近与原城伯公社领导李安老朋友聊天,谈到了当年在西后津村发现与考古“龙山文化遗址”的经过。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鼎峰时期。

     1978年冬,李安等领导同志在宋清旺的陪伴下来到西后津考察工作,调查了解中发现地处清风岭下的西后津村南边的田地里发现了许多甑(zèng)、鬲[ lì 古代炊具,样子像鼎,足部中空。]碗、大口罐、卷沿罐等破碎文物器物。他们立即上报县文物部门。很快引起新乡地区文物部门有关专家与上级领导的关注。

     1982 年冬,因孟州蟒河段改道。河道需要穿过西后津遗址,市县两级文物部门就对西后津遗址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古发掘工作。在南北长100米、东西宽60米的范围内,共清理出窖穴40个、房基8座,陶窑1座,出土陶、石、骨、蚌器共225件。陶片,主要器型有环、碗、盆等;石器有刀、镞、铲、弹丸等;另有骨针、骨镞、骨鱼钩等150 余种。

 西后津龙山文化遗址地层较薄,堆积简单,文化层可分三层:第一层为耕土层,第二层为商代文化层,第三层为龙山文化层,其中龙山文化比较丰富。龙山文化遗存主要有遗迹、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遗迹有房屋基址、窖穴和陶窑。房基均为长方形,半地穴状。窖穴有33个,有方形坑、袋形坑、桶形坑、半月形坑以及锅底坑等。生产工具以石器为多,骨器、蚌器次之,陶器较少。生活用具主要是骨器。陶色以灰陶为多,黑陶次之,红陶数量较少。陶器表面多素面,纹饰以绳纹、篮纹为多,方格纹次之,弦纹、凸棱纹的数量较少。陶器的种类有罐、畢、甑、盆、碗、缸、器盖、豆、盘、杯、瓮等。制法多轮制,陶器造型规整,陶色纯正。西后津遗址出土的龙山文化时期遗物,基本上都是河南龙山文化中晚期的常见器形,基本反映了太行山以南龙山文化的面貌和特征,有一定的考古意义。 

     1982年冬,离开家乡十多年正在新疆部队服现役的我,再一次探亲回到西后津村,正巧赶上县里轰轰烈烈大修水利工程的场面。我还特意来到施工与考古工地参观过。

     1983年7月20日,孟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

     现在,考古出土的珍贵的西后津龙山文化历史文物一直陈列在孟州市博物馆内。我曾经先后多次前往博物馆参观过。

      备注与说明:部分图片与文字来自网络。

作者简介:

         毛国福,1952年出生于河南省孟州市西后津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在校期间,曾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到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70年毛国福离开家乡投笔从戎,他在祖国大西北的新疆边防一线服役,一干就是二十年。他在部队从事多年的航空安全保卫工作,肩负民航客机上的航空特警任务。在国际机场和航班上,他多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在部队二十年圆满完成许多重大任务,多次荣获各级的表彰及嘉奖。1989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退休后,热心当地毛氏族谱的编撰,是孟州部分“毛氏族谱”的主编和“河南毛姓志”副主编。现担任孟州市毛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阅读 920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