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美篇——乘法结合律

用户19767716
创建于06-23
阅读 279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第一部分

课程介绍

      乘法结合律是数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特别是在算术和代数中。它是关于乘法运算的一个性质,指出无论乘法运算的顺序如何,只要乘数不变,结果都是相同的。这个定律对于简化计算和理解数学结构非常重要。

     自我准备过程

       作为一位教师准备教授乘法结合律,需要经历一系列的自我准备过程,以确保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概念。以下是一个可能的自我准备过程:复习和理解概念:   - 教师首先需要确保自己对乘法结合律有深刻的理解,包括其定义、原理以及与其他数学定律(如交换律和分配律)的关系。 教师应该回顾乘法结合律的数学证明,即使不直接教授给小学生,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设计教学计划: 制定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明确学生应该通过这节课学到什么。 设计课程结构,包括引入、讲解、示例、练习和总结等环节。 准备教学材料,如幻灯片、工作纸、实物教具等。准备教学示例和练习: 选择或设计一些简单的例子来展示乘法结合律的应用,确保例子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 准备一系列的练习题,从易到难,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乘法结合律。考虑学生的多样性:  考虑学生的不同学习风格和能力水平,准备不同的教学策略和辅助材料。   - 设计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或游戏,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预演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前,教师可以预演整个教学过程,确保时间分配合理,讲解清晰。预演时可以考虑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学生的疑问,并准备相应的解答。准备评估方法:   -设计评估方法来检查学生对乘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如小测验、口头提问或课堂练习。 准备反馈策略,以便在课后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持续学习和反思:教师应该持续学习最新的教学方法和数学教育研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后进行反思,评估教学效果,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策略。通过这样的自我准备过程,教师可以确保在教授乘法结合律时,能够提供一个结构化、互动性强且富有成效的学习体验。

第二部分

教案:教学目标:

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能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数学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

感。

3.感受数学探索的乐趣,培养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猜测验证出乘法结合律,并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算。

教学难点:乘法结合律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吗?学生回忆a+b=b+a axb=bxa (a+b)+c=a+(6+c) 并回答。

我们发现,加法有个交换律,乘法也有交换律,加法有个结合律,乘法是否也

有结合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课前导入

1.在算式后填上答案。(课件展示) 

(2×4)×3= 2×(4×3) =

(7×4)×25=7×(4×25) =

师:观察这两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发现了什么?

(归纳整理:2、4和3这三个数相乘,先把2和4相乘,再同3相乘;或者先把

4和3相乘,再同2相乘,它们的积不变;7、4和25这三个数相乘,先把7和

4相乘,再同25相乘;或者先把4和25相乘,再同7相乘,它们的积不变) 

二.探究新知

1.观察书上五十四页的第一幅图画,你能否照图中算式在写一组吗,我们来看发现了什么并讨论一下。

2.请你利用生活中的事例解释你的发现。

(1)出示教材第54页问题二情境图。

1-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你是怎么数的?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一共有多少个

小正方体,再说说你的发现。师生一起分析

预设1:(2×4)×3表示先求一层的个数,再求所搭成的长方体的总个数。(2×4)与(4×3) 

预设2:2×(4×3)表示先求前半部分的个数,再求所搭成的长方体的总个数。表示的意思。

2两箱一共多少元?

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两箱一共多少元,再说说你的发现。

预设1:(2×24)x6表示先求两箱一共有多少瓶,再求两箱一共多少元。

预设2:2× (24×6)表示先求一箱的价钱,再求两箱一共多少元。

(2)再次举例验证。(从具有现实情境的例子进一步验证乘法结合律的存在) 

小结: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

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

为:(axb)xc=ax(bxc)。

三.运用规律。

(1)怎样计算简便?

课件出示:125×9×8 

师:请你先观察算式中的数据,你发现什么?

预设:我发现125×8-=1000,所以我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与乘法结合律,先算125×8-1000,再算1000×9-9000。

小结:要观察算式中运算符号和数据特点,简算时把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

两个数先乘起来。

(2)你会用简便方法计算125×72吗?

师:看到125,你会想到什么?

预设:想到8,因此把72拆分成8×9,就变成上面那样:125×8×9,使计算简便。

强调:把72拆成9x8,就成了上面的那题,把新知识转为旧知识。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2.完成教材第55页第5题谈一谈:从图中知道什么?

(32×8)x5先求什么?再求什么?32×(5×8)呢?

预设:(32×8)×5先求每本相册照片的数量,再算5个相册照片的总数量。

32×(8×5)先求五本相册每页的数量,再三十二页五本相册的总数量。

完成教材第55页练一练”第2题。

32×2×5=35×(2×5)………乘法结合律

(25×60)×4=-(25×4)×60……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25×4×25x8-(125×8)×(25×4)……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五.深入探究

1.观察书本第55页第五题,分享自己的想法并讨论

2.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来自己拆解分析计算过程

六.课堂总结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

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示为:(axb)×c=ax(bxc). 三个数相乘,当有两个乘数相乘得整十、整百或整干的数时,就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结合来解题。

PPT

电子版课文

课堂分享视频

09:13

个人反思部分:今天的活动目标设置整体适中,既满足了大部分孩子的需求,也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挑战。然而,在某些知识点上,我发现难度有些偏高, 导致部分孩子学习有点困难。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活动中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活动目标,确保难易度适中,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学习中取得进步。本次活动在教学设计整体上较为成功,各个环节紧密相连,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然而,在某些细节上,我发现教学设计还有待完善。 例如,过渡语过渡的还不够自然,导致孩子们在理解上产生了一些障碍。未来,我需要更加注重教学设计的细节,确保每个环节都能流畅地进行。 

阅读 279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