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医疗资源“沉下去”

画楼西畔墨染秋
创建于2024-06-23
阅读 2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医疗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关系民生,连接民心。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基层医院的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

基层医生是“守门人”,基层首诊是防病治病的第一道防线。医疗资源下沉基层,不仅能够实现群众在家门口就医,还可以优化基层医疗资源、扩充基层医院人才队伍。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优质资源下沉也有助于实现医疗资源的均衡分布,从而落实好分级诊疗制度,促进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首先,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以前,基层的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基层医院对危重症和罕见病的诊疗能力不足。一些大病患者需要到一二线城市的大医院就诊,加重了就医负担。推动医疗资源下沉,可以有效解决跨区域看大病、重病的需求,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有助于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其次,改善基层医疗环境。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基层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医疗资源下沉带来了先进的诊疗技术和丰富的诊疗经验,可以提升基层医院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加强基层医院人才梯队建设;通过师带徒、跟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多种形式,基层医院可培育、储备一批骨干专业人才。再次,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医疗资源下沉基层,是医疗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这可以有效弥补基层医疗供给不足的短板,实现医疗资源在空间上的均匀分布,优化了我国现有的医疗布局。同时,还有助于落实“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进一步推动实现全民健康。

    医疗资源下沉,面临着重重阻碍。首先,从需求侧来看,群众还是更加信任大医院的诊疗技术;其次,从供给侧分析,基层医院因客观条件的制约,诊疗技术相对落后;最后,作为管理方,在政策、制度方面也不够完善,不能为资源下沉提供很好的助力。一方面,就医意愿难改变。虽然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健全,但很多群众依旧更信任大医院的医疗资源,觉得大医院医生权威、设施完善、医保便利。而且,当前的信息传递更加高效,不同地区的群众都能容易了解到大医院的诊疗技术。加之不断完善的交通设施也为跨区出行提供了便利,群众往往会在生病第一时间选择到大医院就诊。另一方面,诊疗条件有参差。由于部分基层医院缺乏资金保障,无法负担高昂的医疗设备成本,导致在医学检测、诊疗上与大医院有较大差距,使其对疑难杂症的发现能力和诊治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对肿瘤、心血管等近年来的常见病症,无法在基层实现诊疗。因此,即使很多优质的医生来到基层,也无用武之地。另一方面,保障机制不到位。相比大城市的医院,基层医院的福利待遇、晋升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医疗专业的毕业生更愿意选择去大医院就业。同时,通过定点帮扶的形式可以让优质资源流向基层,但部分大医院的定点帮扶不够科学规范,导致下沉人员的数量、工作时间等安排不合理,支援效果不佳。

    为了让更多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当务之急,是改变群众的就医观念,让群众更了解、更信任基层医院;其次,要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巡回医疗、服务网络构建,提升基层医疗的诊疗技术;最后,要有政策保驾护航,让更多专业医生在基层大有可为。加强宣传引导。各基层医院要创新手段加强宣传,例如通过各大直播、短视频平台,发布各类医疗科普短视频,在引导群众重视健康的同时,也能了解到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医生能力,逐渐培养对基层医院的信任度。从而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以实现“小病在基层,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疗格局。优化诊疗环境。鼓励城市三甲医院到基层医院定期开展巡回医疗,进行疾病诊疗、健康宣教等医疗服务,提升基层医院的首诊能力。同时,要建立覆盖各级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积极开展远程医学影像、病理诊断等远程医疗服务,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完善制度保障。一方面,要注重激励机制,对于基层医疗卫生人员,要在薪酬津贴、职称评定、职业发展、教育培训等方面加强保障,给予人才更多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定点帮扶人员的管理细则,定期考核评价支援效果,并将考核结果与公立医院绩效考核等工作关联,充分发挥考核的导向作用。

     

阅读 2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