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见你——中班建构游戏观察案例

R° ventric 💃💃
创建于06-23
阅读 56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游戏背景

    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桥梁有着丰富的形态,多变的造型给幼儿无限的想象。一次课间谈话中聊起了关于桥的话题,从孩子的交流讨论中发现她们对这个话题非常的感兴趣。于是在建构区也掀起了一股搭桥的热潮……

第一次搭建

观察记录分析

01:16

注意:

游戏开始后,幼儿分成了两组进行合作搭建,两组幼儿都选用的是圆柱做桥墩,长木板架空做桥面。

识别:

1.图形的基本特征

两组幼儿都能根据“桥”这一主题选择与之特征相对应的积木—圆柱和长木板等不同材料,说明幼儿对形状的认知和辨识比较敏锐。

2.模式的感知与再现

幼儿在生活中对桥的基本的样子是有了解的,视频中可以看出幼儿能将感知到的桥墩搭建的模式进行再现,即圆柱桥墩加桥面加圆柱桥墩。

注意:

士豪这组两个长木板中间共用的是一个圆柱,他还通过对圆柱的细微调整确保了两个板子占的圆柱的面积差不多来保证了桥的稳定,在确定下一个圆柱的摆放位置时士豪是先搭好木板的一端,然后在木板的另一段找好位置再放另一个圆柱。是而另一组则是用的在每个长木板的两段分别放一个圆柱的方式搭建桥面,在摆放圆柱时基本是通过合作的方式。

识别:

1.测量

幼儿在架空过程中用到的边搭建边比着长木板的长度确定了另一段圆柱的摆放位置,既准确又方便,说明幼儿有一定的用实物测量的能力。

2.迁移能力

两组在在搭桥的时候都用到的是架空技巧,虽然略有不用,但都是对自己以前建构经验的迁移。

注意:

搭建过程中幼儿的交流“这里再放一个”“拿个长板子去”“用大的”“两个就行”。

识别:

交流能力——幼儿在搭建过程中对相关数学内容的语言表述比较清晰。

00:37

注意:

朱连帅想要搭建下桥的斜坡,一开始他用的是几个小长方块垒高并让板子的一端搭在上面的方式,可是这样并没有和桥面很好的连接上于是他拆了小长方又尝试直接把木板搭在刚才的桥面上面发现还是不行,最后拿来相对比较矮的圆柱又尝试了一下还是不行于是就放弃了。

识别:

1.问题驱动与探究

幼儿对如何解决搭建和桥面相连接的斜坡这一驱动性问题是有探究欲望的,但是因为几次尝试没成功便放弃了,说明幼儿在积木建构过程中对遇到的问题探究意识与欲望一般。

2.策略的选择与运用

幼儿针对斜坡搭建这一问题的解决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他知道斜坡是要越来越矮这一关键信息,先后尝试了用小木块垒高,直接搭上,用矮一点的圆柱等方法,说明幼儿在搭建过程中能在出现问题后能尝试采用多种方法策略。

注意:

王佳宇在架桥时有的地方用的是两个小长方块立起来垒高的方式代替圆柱的支撑。

识别:

量的比较——两个小长方立起来的高度架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圆柱的高度。说明幼儿对高度的等量代换有一定的经验,而且通过比直观操作让幼儿体验到了高度的二等分,积累了有关量的比较的经验。

00:58

注意:

过程中出现了五次倒塌,但是幼儿之间并没有争吵,而是一直在耐心修缮,最后帅直接拆掉了两排,虽然宇佳并不同意但还是遵循了同伴的做法,于是宽宽的建桥计划失败,他们开始了和另一组一样的建桥方式。

识别:

1.坚持

幼儿虽然搭建过程并不顺利,但是始终没有放弃,最终完成了搭建可以看出幼儿有一定的坚持性。

2.克服困难

幼儿在积木建构过程中有遇到困难时有想要积极克服的倾向和举动。

3.合作

幼儿之间是有一定交流的,遇到问题时能不争吵,而且一直在为了一个共同的搭建主题努力着,可以看出幼儿之间的合作意识。

思考

    在搭建的开始两组幼儿就明确了搭建内容“桥",围绕这一搭建主题,他们都能够通过具体的表征来表现此次的搭建主题。张世豪这一组一开始就很明确自己的搭建方式,用圆柱架空木板的方式进行桥梁的搭建,而且对架空搭建技巧的使用非常的数量,搭建的侧重点不一样,一个是搭建桥梁,一个是搭建桥的外围,所以他们的搭建并没有冲突,很快的完成了搭建的内容。而另一组的小朋友合作意识非常的强但是分工意识不明确,建构技能也不同所以导致在建构的过程中发生了很多的问题,从一开始想搭一个宽宽的桥。但因为多次的倒塌没有成功,便转变了搭建的策略。但是整个搭建过程两组幼儿都能始终专注在自己的搭建主题中。

回应支持

1.拓展生活经验。搜集桥的图片及视频,让幼儿仔细观察桥的结构。增加幼儿对桥的了解,做好经验基础来提升建构与表征水平。

2.把两组搭建过程中的图片进行对比,并进行经搭建经验的梳理,以同伴间的相互学习来提升幼儿的搭建技巧方式。

3.引导幼儿共同讨论将桥架宽的方法,鼓励幼儿要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想办法解决问题。


第二次搭建

观察记录分析

00:30

注意:

这次幼儿们想要搭建的是宽宽的桥,显然张士豪是主力,他先用两个圆柱架起了一块长木板,又用另一个长木板确定了对面圆柱的距离,然后用同样的方式在另一边架起了长木板,接着大家合作一起平铺上了长木板,这样就搭建出宽宽的桥面。

识别:

1.测量

当不确定对面圆柱的距离时,张士豪用木板来比量,说明幼儿能准确的运用测量的方法和技能。

2.对称

张士豪了解对称的实例含义,所以当架好一边时,他运用对称的原理,将圆柱和长木板与另一边对应,以保证桥面能整齐的平铺。

01:01

注意:

长木板不够用了,朱连帅立刻想到了用拼接短木板的办法,但是张光帅并不明白他的意思,直接放了两个圆柱打算直接把桥面缩窄,朱连帅提醒张光帅说,放一个圆柱就行,而这时张士豪则直接行动,用一个圆柱连接两个短木板,让其他幼儿看到了解决的办法。

识别:

1.问题解决能力

张士豪在遇到木板不够用这一问题时能思考并把想法立刻付诸实践,说明该幼儿有问题解决的能力。

而张光帅显然没有意识到核心问题,需要搭建宽度一样的桥,他只是顺势而为想的是把桥年变窄,说明该幼儿问题解决能力较弱。

2.语言表达能力

朱连帅虽然立刻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想告诉同伴但是由于表述不清晰,并没有让其他幼儿明白他的意思,说明该幼儿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待提升。

注意:

采用了张士豪这个办法完成了最后的桥面搭建,期间幼儿注意到所用板子的厚薄不一样,便在薄的木板上有加上了一层薄的木板。

识别:

1.迁移能力

在看到了张士豪的解决办法后宇佳也用同样的办法帮忙搭建,说明宇佳能很好的将别人的办法迁移到自己的身上。

2.积木属性

幼儿能感知到两个薄的长条积木叠在一起正好是一个厚的长条积木的厚度。

00:59
01:00

注意:

张广帅和宇佳在搭建上桥的楼梯,帅想要通过错位垒高的方式搭建楼梯,可是没几层就倒了,帅就放弃了,宇佳接着用同样的方式搭建,可是还是失败,他意识到是积木每层的接触面太小了,于是又拿来了小长条积木长着摆放再错位垒高,虽然有点成果但是太窄了越看越不像楼梯于是又拆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但是他没放弃,他又请来了朱连帅一起想办法,朱连帅是有搭建楼梯经验的用的是一层比一层多一个积木的垒高方式, 但由于小长条积木受力面积太小,总是倒塌,宇佳也学习到了新经验,用同样的方式不懈的搭建的,他想到了先把最高一列的积木靠在圆柱上,在依次垒高的办法,最后再平移出来,还是失败了,又试了几次还是不行,最后在朱连帅的帮助下,他们你前面一块我后面一块尽量保持平衡搭建,终于是搭建好了楼梯。

识别:

1.专心

宇佳搭建楼梯的过程中,注意力集中,几次的失败都没有影响宇佳的情绪,始终专注在楼梯的搭建中。

2.坚持性和目的性

搭建楼梯的过程中困难重重,张广帅选择了直接放弃,说明帅的坚持性和目的性教差,而宇佳整个过程一直在努力直至完成搭建,可见宇佳有很强的目的性,还有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

3.反思以及问题的解决能力

宇佳能在遇到问题是不放弃,积极的反思并想办法解决,并最终成功解决问题,可以看出宇佳有一定的反思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思考

    在第一次搭建完之后,教师对幼儿经验的整合以及对桥梁加宽方式的讨论,都助推了第二次搭建成功的进程,在这一次搭建过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能力强的和能力弱的小朋友的表现差异,能力强的小朋友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会自我反思和调整并有坚持不懈的良好品质。在过程中也展现出了小男生对于搭建过程中的细节问题并不在乎。比如搭建的桥面的板子时用的有长有短,导致了桥面不整齐,在搭建桥两侧栏杆的时候,也是有什么板子就用什么板子,缺少审美。

回应支持

1.赞赏与鼓励,支持幼儿的反思品质,针对幼儿面对问题主动进行思考分析的行为,教师在活动后及时用语言来表达对他们的行为赞赏。老师的欣赏和帮助幼儿形成对自身行为的认可以及形成心理的满足感。

2.把建构的作品展示给全班的小朋友一起欣赏,让幼儿之间相互讨论,这次的搭建作品较上次有哪些进步,下一步还可以怎样完善,为下一次更进一步的搭建做好铺垫。

3.提供栏杆的视频或者照片供幼儿欣赏,提高幼儿的审美。引导幼儿发现栏杆两侧的对称性,以及栏杆儿设计的规律性。

4.为了满足幼儿完整搭建的目的,在积木数量上,教师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持。

第三次搭建

观察记录分析

00:58

注意:

幼儿有了前两次的搭建经验这次很快用了圆柱架空的方式搭建了两侧的桥墩。

识别:

模式与对称——两侧的桥墩呈现出间隔相等的模式排列,且成对称结构。


注意:

幼儿搭建的两侧桥墩时只注意到了是不是对称但是忽略了两侧桥墩的距离问题,但是桥墩出现了前窄后宽的情况,导致后面的桥面摆放越来越不合适,但悦悦和士豪发现了这一问题后及时进行了调整,往里调整了圆柱的距离。

识别:

比较与测量——幼儿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能迅速根据木板的长度调整两侧距离使之与长木板匹配,可见幼儿具备了运用积木对长度进行直接比较的经验,也说明了幼儿有了长木板的长度就是两边桥墩的宽度这一经验。



注意:

在平铺桥面的时候大家是合作,你一块我一块顺接平铺搭建桥面,几乎每次拿来的积木都能与之长度一样。

识别:

对长度的感知与估算——幼儿对相同长度的木板有了长度感知所以基本每次都能拿来相同长度的木板。

01:01

注意:

这次台阶幼儿选择了长木板,比上次的小木棍要稳了好多,而且参与台阶搭建的三名幼儿通过之前的游戏经验和分享知道了这种台阶的建构技巧所以合作的很顺利。

识别:

1.经验的迁移能力

在连帅的带领下,悦悦和士豪能把连帅的搭建经验迁移到自己身上来,和连帅一起合作完成楼梯的搭建。

2.合作和分工

在楼梯搭建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看出来幼儿不光有合作能力,围绕共同主题努力搭建,还能看到幼儿已经有分工意识,有的搭建台阶有的搭建栏杆还有的搭建桥拱。


注意:

宇佳在设计栏杆时用的是一个圆柱一块长木板一个圆柱一个长木板的规律,另一侧栏杆与之对称,期间士豪也想帮助宇佳他发现了栏杆的规律,但是摆放的时候没有和桥面的边缘冲齐,宇佳随之帮忙进行了调整。

识别:

1.注意分配

幼儿在积木建构过程中注意力相对集中,能同时兼顾建构中两个维度的任务分配。士豪只关注到了栏杆摆放的规律却没有注意栏杆的整齐度,而宇佳在也能同时兼顾并帮助他调整。说明两个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是不同的。

2.模式的感知与再现

幼儿通过上次活动后对栏杆欣赏感知到了栏杆的规律性和对称性,幼儿将感知经验进行再现,即圆柱加长木板圆柱长木板。

3.对称

从幼儿设计栏杆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幼儿运用到了左右的对称设计。

思考

思考:

1.此次的建构作品明显比前两次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与孩子们本身的社会性发展与合作能力有关,也与他们多次在活动中共同游戏而积累的丰富合作经验息息相关。此外老师的有效介入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了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具有很强的建构兴趣和探究愿望,我们更应该站在幼儿的立场,基于她们经验的基础上,以聚焦数学核心经验和建构能力为支点来理解和解读她们的游戏行为,整个游戏中幼儿不断运用数学的思维方法进行建构活动,让建构活动变得丰富、有过程、有趣味,同时数学核心经验的运用也大大提高了幼儿的建构技能,推进游戏的进程和发展。在今后的建构活动中,我们教师要做好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的角色,静候所有的“出人意料”。我也一直都相信:过程永远重于结果,兴趣和经验也远比“成功”重要!

下一步回应

1.回顾与分享建构过程,梳理经验,搭建结束后,教师邀请幼儿向全班进行分享,分享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及形成的搭建策略。有助于帮助幼儿巩固搭建过程中形成搭建经验,同时进行经验的共享。

2.细心观察发现问题,继续观察幼儿的建构活动,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建构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和幼儿互动对话的过程中了解其真实想法及困难,给予适当的支持。

3.给予试误机会。在建构过程中,教师要静心等待孩子,充分给与孩子试误的机会,给幼儿学习的空间,尝试让孩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4、关注个体差异。在搭建过程中,大部分搭建都是由能力较强的幼儿完成的而能力较弱的孩子主要承担了“取积木”等的任务,能力弱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提升有限,教师要多给予关注和支持。

5.拓展生活经验。在建构过程中,对于表征对象比较熟悉的幼儿表现的建构水平会高于经验不足的孩子。可以运用各种方式,如图片、网络视频、实地参观等丰富孩子们的生活经验以提升建构与表征水平。



编辑:李彦飞

单位:人和街道中心幼儿园张庄分园

阅读 56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