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国福。友谊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西后津村与引沁济蟒工程

-----我的故乡回顾之九

 

辑稿人 ; 毛国福

创建于06-22 阅读913

      1966年8月,西后津村与全县各个乡村一样,抽调大批农民工,由村领导宋资和带队,浩浩荡荡开赴济孟交界的山区,参加“引沁济蟒工程”施工,大干苦干三年时间,圆满完成孟州境内艰巨而重大的任务。当时我正在孟县一中读书,我的父亲和生产队乡亲们都参与了这一重点工程建设。

      “引沁济蟒工程”是河南省与“红旗渠”齐名的大型水利工程。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济源与孟县(今孟州市)两县人民自力更生,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的伟大创举。“引沁济蟒工程”为孟州西部陵区农业灌溉带来啦巨大的效益。

         引沁总干渠从1965年12月一期工程开工至1975年一期扩建工程竣工,整整奋斗了10年时间。这条"人工天河"---“愚公渠”是继林州红旗渠之后创建的又一个大型灌溉工程,是河南省山区水利发展史上又一伟大丰碑。它像一条彩带,镶嵌在太行、王屋山腰,对改变济源、孟州的农业生产面貌起到了巨大作用。工程规模之大、涉及面之广、任务之艰巨是极其罕见的。“猴难走”、“鬼见愁”、“刀刃岭”、“吓魂潭”,这些骇人听闻的塌山险崖有80多处。但愚公儿女发出了“石头是铁人是钢,引不出沁水不还乡”、“血汗本是生命油,为了修渠当水流”的铮铮誓言,当年的民工们手握“老三篇”,靠愚公精神,以苦干实干拼命干的实际行动,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10年间,先后劈开300多个山头,跨越200多条河谷,凿通总长16000多米的66个隧洞,闯过80多处险山恶崖,建造了403座桥涵洞,开挖土石方807.4万立方米,完成砌石89.72万立方米,累计投工189l.3万个,建成了长120公里、可通水23个流量的引沁济蟒渠,把蟒河流域200多个水库、水池和50多处提灌站、上万个小型水利设施,像银线串珠一样串联起来,使原来分散的“满天星”变成了“葡萄串”,解决了40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

       走近孟州,这里是丘陵、山地、平原三种地形相衔接地带,自古就水贵如油,瘠贫难收,但如今的孟州,一片山青水碧,郁郁葱葱,引沁济蟒工程,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60年代,茫茫大山,阻隔了清清的水源。山高沟旱,田地难浇,人蓄饮水困难。多少山里人为此焦灼,为此期盼。人定胜天,一定要把那清清渠水引进山里来。


         济源、孟县人民在红旗渠精神和愚公移山精神鼓舞下,开始了引沁济蟒工程。吓魂滩、舍身崖、千楼崖、雕歇翅、火烧皮——你单看这一个个名字,就可知工程的难度了。工人们大干苦干,不畏苦怕难。那是多么艰苦的施工环境呀,吃不饱穿不暖,缺乏必要的工程机械设施,但他们愣是靠着精神和毅力去战天斗地,改天换地。

穿太行南麓,环王屋东峰,贯北邙岭脊,从豫晋两省交界处的紫柏滩直达孟州槐树口。工程所过之处,山脉众多,重峦叠嶂,绵延纵横,山高谷深。

“一桥飞架南北,沁水凌空飞渡。”在青山与青山之间,那一座座凌空飞架的渡槽,犹如一道道美丽的彩虹,在引沁济蟒工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们跨越田野、沟谷、道路,将沁河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送。禾苗因之欣欣向荣,经济因之繁荣活跃,人民因之和谐富足。


     接着说一下“白墙水库工程”。

    “白墙水库”也叫“锁蟒湖”,1959年11月开工建设。全县组织万余民工修建。投工310万个,投资187万。库容量5000万立方米。

     1968年白墙水库工程再次扩建时,我本人也积极参与其中奉献一份力量。

      

      位于孟州东部平原地区的西津村,虽然没有直接享受到“引沁济蟒工程‘’和“白墙水库工程”的实惠,但是西后津人民的无私奉精神值得歌颂与赞扬。。

作者简介:

      毛国福,1952年出生于河南省孟州市西后津村,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在校期间,曾作为优秀学生代表到北京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1970年离开家乡投笔从戎,他在祖国大西北的新疆边防一线服役,一干就是近廿年。他在部队从事多年的航空安全保卫工作,肩负民航客机上的航空特警任务。在国际机场和航班上,他多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近距离接触。在部队期间年圆满完成许多重大任务,多次荣获各级的表彰及嘉奖。1989年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工作。退休后,热心当地毛氏族谱的编撰整理,是孟州部分“毛氏族谱”的主编和“河南毛姓志”副主编。现担任孟州市毛氏联谊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阅读 913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