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都区小学数学青年教师在成长

俐儿♡
阅读 310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方案设计有序

二、师傅悉心指导

三、展示精彩纷呈

       张双敏老师带来《用字母表示数》一课,通过前测,了解学生认知起点。从生活素材抢微信红包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学生在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红包金额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学习材料,最后通过“数青蛙”的游戏,巩固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能表示数量,还能表示数量关系。

       毕芳琴老师带来《小数的加减法》一课,通过买菜的现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对比勾连旧知,引导学生发现小数加法的特点,引发学生探究欲望。接着毕老师把“相同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这一核心概念和知识结构,通过学生的数学语言、直观图示、抽象符号进行表征,让学生感悟数与形、横式与竖式、算理与算法之间的本质联系,在理解算理、明晰算法的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各类加减运算“理”与“法”的一致性。

       尹佳俊老师带来《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通过多元表征的方式让学生感知“异分母分数相加减,其实就是相同分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之后再对原素材进行变式,让学生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法,以及规范书写。之后联系学生已有知识,回顾整数、小数加减算理,新旧知识贯穿,让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张婕老师带来的《分数乘法(一)》一课,从整数乘法引入,学生在情景中发现分数乘法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并在实际应用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探究结合小组合作,优化分数乘法的计算过程,也就是分母不变,分子与整数相乘的积作分子。张老师的整节课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新的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翁蔚兰老师带来《分一分》一课,翁老师从“量”的角度出发,凸显分数是对整数数域的扩充。再通过折纸活动,找二分之一、创造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感悟分数的意义,逐步递进理解分数的概念,不断加深对分数的理解,为后续分数相关知识的学习种下思维的种子。

      黄丽君老师带来《1米有多长》一课,黄老师清晰地设定了教学目标,即认识米,并体会米的实际意义,掌握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能估计和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形成测量和初步的估测意识,并能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在教学活动中既重视学生估测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又充分利用学生已形成1米的表象来进行估计,同时加深了对1米实际意义的理解。培养了学生的量感,让数学核心素养在教学中落地。

        蓝连红老师带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混合运算二》第一课时,本课学习解决“增加/减少”几分之几的问题。蓝老师以“第十届动物车展”情境,引导学生找关键句,画图分析找等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在练习中,注重分层及结构化设计。

        陈丽愉老师带来《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分物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分物过程与竖式的联系,从生活实物抽象到学具再到竖式,经历了一个数学化建模的过程。在列竖式时,强调每步的含义,包括每个数字的含义。通过方法之间的沟通,更好地帮孩子理解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含义。

        冯丽微老师带来数学好玩中《数图形的学问》一课,她用前测了解学生的基础后,第一部分通过“鼹鼠钻洞”这一情景引导学生用线段表示路线,用字母表示洞口,建立几何直观模型。第二部分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数出线段,强调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习惯;第三部分“菜地旅行”罗列5个站、6个站、7个站、8个站的情况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解决问题的策略并总结发现数图形的规律,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程俐老师带来了三年级下册《周长与面积的复习》一课,本课贯穿客厅这个情境,在计算周长和面积的情境中应用知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总结出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方法,把不规则图形通过移一移的方法转化成规则图形。把不统一的单位转化成统一的单位。

        毛晓芳老师的《“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好玩》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本课鼓励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找出图中存在的规律,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表达。由实际物体抽象出规律,并追求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一方面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律的认识和体会,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蓝芳芳老师带来的是《分数再认识》,通过前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4分之3,然后设置两个任务驱动,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相对性,注重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下,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既发展了求异思维,又在交流中深化了各自的认识。

       陈奕帆老师带来的《四边形分类》一课,通过两次分类活动,让学生直接感知四边形的特征,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练习中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猜一猜、画一画、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 加深对四边形的特征理解。 让学生通过动脑、动手,在探索中巩固四边形的特征。

        刘梦瑶老师带来的是《分数的再认识》。基于学生初步认识分数对分数意义的理解,扩充分数平均分对象的范围,可以是多个物体,多组物体。在学生自主生成的素材中感知分数除了表示平均分之外,还可以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再沟通联系二年级倍的概念,扩充分数还可以表示部分与部分的两个量。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引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并结合教学目标,巧妙运用评价学习单,提升自我认知与数学素养。

       徐英俏老师执教的《线的认识》。通过想象线、画线、整理三种线的特点这些对学生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线;再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找寻生活中的线段、射线和直线,深化对线的认识;最后拓展延伸,在点上画线、数线的任务体会线之间的联系。

        杨柳林老师带来的《圆柱的体积》一课,先让学生对旧知进行回顾、迁移,引发学生猜测圆柱的体积,进而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体会等积变形,将复杂的图形转化成简单的图形来计算,学生经历猜测假设、操作验证、结论总结,推导出圆柱的体积,整个过程能基于学生立场,选材也很贴近生活,板块设计合理且有一定梯度。

       刘颖燕老师给我们带了《除得尽吗?》这一课。本课通过学生计算遇阻引发“两个数相除商能除的尽吗”问题的探讨,接着通过观察-比较-猜测-小组交流-验证的的学习路径,明确了商除不尽的原因,使学生明白商的结果分有限和无限两种情况,明晰循环小数的概念。然后通过自学课本,学会记录和读写循环小数。接着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明确循环小数判断的关键点,并引发学生提出更深此次的问题。课中本着循循善诱,注重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和善于思考品质的养成,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的深刻,习得扎实。

       潘彬斌老师给我们带来了《统计图复习》一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求运用统计方法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通过实践统计活动,学生能深入理解统计的实用性和价值,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升数字转化能力,并激发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完整经历数据分析过程,培养“想数据”的思维,学会用数据支撑观点,借助统计图辅助决策。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数据和统计图,以做出合理判断,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活动来助力学生逐步掌握数据分析的精髓。

       江华美老师给我们带了《平均数》这一课。江老师表示这是她第一次在伙伴们面前说课,感触颇深,同时也让自己深刻体会到主题式说课的魅力。单元视角说教材,儿童立场说学情,素养导向说目标,基于学路说流程四个板块构建成了今天说课的主要框架。这也正说明了只有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才能构建高效的课堂。

四、点评精准到位

       我们的导师,正高级、丽水市教学名师包圣华对本次活动进行精彩点评。他提出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做到“三化”:课堂结构板块化、情境创设简单化、学习方式多样化。教导全体学员要多学习、多交流、多合作,以自己专业素养的提升来带动更多年轻老师共同进步。

        莲都区数学教研员李玉萍老师指出:从本次活动可以看出,每个工作室的导师非常给力,能够精准的把握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节点,引导学员顺应课改的方向,在“教学评”一致性的道路上又走出了新的一步;每个展示的教师非常努力,从纵向看都有非常大的进步,从横向看,各有各的优势,只要能够组团同行,就能走得更稳,行得更远。莲都区小学数学人就是在给力和努力中不断前行。



阅读 310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