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佛教华严宗的祖庭在西安市长安县以南,有个叫少陵塬的半坡上。
这是一片长约300米左右,宽约50多米的狭长开阔地带,华严寺就坐落在上面。华严寺寺门北开,门前是一条一车宽的崎岖小道,连接山下小镇。华严寺整体布局是以两座佛塔为中心建造排列,北面是一道50米左右的山坡,是一个天然的屏障,南边是一道90度的百米陡坡,南北两面现在都做了护坡,有效地防止塌方和水土流失。站在南边防护墙上,可以呈180度视角鸟瞰前方,山下鳞次栉比房屋建筑和阡陌纵横道路,平阔的樊川一览无余,尽收眼底,终南山的雾岩在极目远眺中若隐若现。
寺内最吸引眼球的是两座仿木密檐式砖塔。东塔为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塔,方形七层,塔上刻有“无垢净光宝塔”和“严主”字样;西塔为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塔,六角五层,塔上刻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字样。两塔下层均有砖筑龛堂,其中有石刻影像碑,石下部有清宋伯鲁、宋胜奎等人所书重修塔记。据了解,华严寺原来有五座这样的砖塔,华严宗五祖圆寂之后,都被朝廷恩准在华严寺建塔供祭。后来,因为明朝嘉靖年间的关东大地震和清乾隆年间少陵塬崩坍,五塔仅剩两塔。
华严寺建于唐朝贞观十四年,也就是公元640年。主要原因就是这一年,杜顺大师圆寂,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褒彰杜顺大师的功德,下诏建造杜顺大师“无垢净光宝塔”,并建造寺庙所需的殿堂和山门,这才使华严寺成为名副其实的寺庙。在此之前,华严寺是黄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早在南北朝陈代的时候,杜顺大师就这里凿塬为窟,以安置佛像及带领弟子们研习佛法。即便是皇帝敕建,以后数百年间,一直也没有高大殿堂建筑的文字记载,而只记有凿塬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众居住的片言只语。身临其境,难免隐隐约约感到,僧侣们在青灯下,陪着佛菩萨一起生活在窑洞里的清苦场景。
华严宗在汉传佛教中法脉传承清楚,史料记载也非常详细。从杜顺大师开始,五祖中,有四个宗祖被朝廷封为“国师”,由此可见,在隋唐时期,华严一宗佛教界不乏其显赫的声望和影响力!如今,华严一宗早已传遍大江南北,行走各地,经常可以看到名叫华严寺的寺庙。有一点可以肯定,全国取名华严寺的寺庙固然多,但是,能称为华严宗祖庭的华严寺只有一个,那就是西安华严寺。西安华严寺,作为弘扬华严宗思想的摇篮,成功将佛教最圆满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揉和在一起,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早已得到佛教界和信众的认可。但是,我们要从社会全局出发,客观地去看待佛教在社会各阶层中所处地位。佛教作为特殊时期传入中国的宗教,它是时代的产物,是信众的思想寄托,又是统治阶级统治普通百姓的润滑剂。自然,华严宗的兴衰与政治环境是分不开的。
华严宗经历隋唐鼎盛时期之后,就在公元842年,唐朝第十六个皇帝唐武宗在位的时候,发起了一场灭佛事件。当时,诏令全国每个州只能保留一个寺庙,洛阳保留两个寺庙,长安保留左街的慈恩寺和荐福寺,右街的保留西明寺和庄严寺。并要求所保留的寺庙,僧尼人数不超过20人。其他的寺庙寺产没收,僧尼责令还俗。并派出御史到地方督察验收。唐武宗太宗爷敕建的华严寺,也在裁汰之列,自然,地面建筑和佛菩萨损毁严重,一些有利用价值的寺产被官府没收,僧人都被迫还俗。据史书统计记载,这次史称“会昌禁佛”事件,全国共损毁寺庙四万四千六百余座,强制僧尼还俗二十六万多人。唐武宗灭佛政策,给唐王朝的佛教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在劫难逃的西安华严寺,自此衰微。
到了明代嘉靖年间,发生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关中大地震,西安华严寺,除了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塔和四祖清凉国师塔(残存一部分)之外,其他地面建筑物全部震毁。祸不单行。到了清乾隆年间,少陵塬崩坍,致使还未完全恢复元气的华严寺,再次受到灭顶之灾。1958年大炼钢铁的时候,寺内外古树遭到砍伐,大量历史文物流失,僧人被赶,殿堂被拆。“文革”之后,多灾多难的华严寺,才枯木逢春。2006年,西安华严寺塔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局部整修。2009年,华严寺重建工作正式启动,重建工程计划10年左右完成。由于资金不足,重建工作还在缓慢进行。目前,寺庙前、后坡水泥加固工程已经完成;简易地唐朝建筑风格的佛事活动殿堂、基本生活设施已经投入使用;佛菩萨和护法天王等都还在露天供奉。2006年,一个叫宽昌的法师驻锡华严寺,带领寺里六名僧人,除了开展正常佛事活动之外,主要负责华严寺重建工作等事宜。
重修华严宗祖庭,是落实党的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我们期待着这一座历史悠久的千年古刹,早日完成重建工作,以满足佛教信众的宗教信仰需求!
华严宗因佛教一部经典《华严经》而立名。《华严经》另称《杂华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此经是释迦牟尼成道十四天后,在古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树下(佛陀成道之地),为文殊、普贤等讲解的内证法门。《华严经》是一部庞大的佛教经典,主要说明信众从树立信仰到解脱成佛,全阶段修行及修行感果差别的,是信佛者必读的重要经典。主要讲述的是宇宙和生命的本质,以及佛教修行的原理和方法。其内容涵盖了佛教哲学的核心,是佛教教义的重要基石之一。它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佛教哲学的核心,为人们提供了关于宇宙和生命的深度思考和理解。同时,它也是信众在修行的过程中,可以借助的重要工具。
《华严经》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的法身)的显现,宣传“法界缘起”的世界观和“圆信”、“圆解”“圆行”、“圆证”等“顿入佛地”的思想。汉传佛教在《华严经》基础上形成的华严宗,构建起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哲学体系——这成为华严宗最大的特色。华严宗把法界分为四种,即为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这四种法界,代表了佛家对世界的不同层次的认识,第一种是凡夫的认识,后三种属于佛智。华严宗认为,只有事事无碍法界,才是佛智的最高境界。(此段文字参考网络)。
关于《华严经》的梵文版本,自古以来都有不同的说法,普遍认为龙树菩萨的版本最为完整。按华严三祖法藏说法,《华严经》译本在当时有35部之多。早期的《华严经》自西域传入,在后汉支娄迦谶等人的译经中,即已见《华严经》抄本。但尤以西晋时来中土的,西域月支国僧人竺法护翻译的最为系统,影响最大。南北朝末期至唐初,杜顺大师等多位僧人,潜心于《华严经》的研究,他们为华严宗立宗奠定了理论基础。其中,杜顺大师在修为华严法门方面成就最高,著有《十门实相观》、《华严法界观门》、《会诸宗别见颂》、《华严五教止观》等。因此,杜顺大师被佛教界公认为华严宗开山祖师。在此,我要说明一下,华严宗早期的这些著作,经过“唐武宗灭佛”事件之后,基本都被烧毁而失传。幸运的是,在宋朝时期,高丽国送回《华严经》的一些疏章,华严一宗的学派研究才得以延续传承。
华严宗的寺庙,在大雄宝殿里主要供奉“华严三圣”,也称为“释迦三尊”。这三位佛菩萨,通常是指毗卢遮那佛(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三位圣贤的组合。文殊以智慧、普贤以行愿,辅佐释迦牟尼佛的法身毗卢遮那佛,一起在娑婆世界教化众生。
刚才说了,毗卢遮那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法身。为了便于理解,在此解释一下什么是“三身”。按照佛家的说法,释迦牟尼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应身)。法身指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佛性,体现了佛法的佛本身;报身指经过修习而获得佛果之身;化身指佛为度脱世间众生的需要而现之身,特指释迦牟尼佛的生身。
在佛界里,从事相来看,除了“华严三圣”之外,还有“西方三圣”,分别是指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居中,代表无量寿命、无量光明和无量功德;观世音菩萨居右,代表大慈大悲;大势至菩萨居左,代表大喜大舍。“华严三圣”和“西方三圣”其两者区别的是释迦牟尼佛左右胁侍菩萨不同。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里,要么供奉的是“华严三圣”,要么供奉的是“西方三圣”。也有的寺庙主殿供奉阿弥陀佛,两侧大殿分别供奉四大菩萨的,没有固定模式要求。供奉什么佛菩萨,主要是看修什么法门,依止什么菩萨。需要提醒的是,我们信仰诸佛菩萨,无非就是想要解脱生死、脱离轮回,我们没必要妄加分别。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任何一个行业的开宗立派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华严宗开山宗祖杜顺大师就是其中的一位。
杜顺大师出生于(公元557年)南北朝时期,俗姓杜,唐代雍州万年(陕西临潼县北)人,俗姓杜,十八岁出家,法号法顺。因是宰相杜如晦的族叔,世人又称为杜顺和尚。在隋文帝的时候,他就有名气,定期受禄。他年轻的时候,随因圣寺道珍禅师受习定业,博览佛经。道珍禅师往生极乐世界之后,杜顺大师在少陵塬的半坡上凿塬为窟,带领弟子们修行华严法门,晚年来回于少陵塬和终南山。公元640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即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圆寂于西安义善寺,享年八十四岁。
杜顺大师不仅是一位天赋异禀,禀性柔和,洁行高操,慧根深厚的大德高僧,而且他还精通医术和阴阳灾异等。关于他的传说非常多,现从零星资料中挑选几个,以飨读者!
相传,杜顺大师孩童时,他就在房屋后面的坟地上给大家说大乘佛法,凡是听法的人,都能悟入大乘。后人就把他讲说佛法的那块坟地,称为“说法坟”。
有一年闹饥荒,他劝富家人做五百人的赈灾饭,饭好了却来了一千个灾民。这一下让斋主犯愁了,可是吃饭的时候,锅里的饭菜却一直在增加。结果,一千个人都吃得饱饱的。
还有一次,杜顺和尚对人讲:“我在无量劫以来,未曾拿过别人一草一木、一针一线。所以我的东西,现在也没有人来拿。如果不信,我将这双新鞋,放在城门口,三天之内,如果被人拿去,就证明我打妄语”。三天之后,那双新鞋,果然仍在城门口。
杜顺大师还会治病,他给人治病,不用别的方法,只是跟病人面对面地坐一坐、说说话,疗效便立竿见影,病人马上痊愈。举例说,三原县有聋、哑二人,杜顺和尚刚跟他们说话,他们就能听能说了。像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更加玄乎的是,恶劣难调的牛马等畜生,只要杜顺大师去劝导几句,它们都会变得驯服而温顺。
杜顺大师最喜欢看的一部佛经就是《华严经》,由于里面有很多内容特别生涩,为了能够让后人看懂,他自己就仔细研读,最后写出了法华经最核心的要义《法界观》。当他写完之后,他就把书扔进了火堆里,并且说:请诸佛菩萨为我见证,我写的这本书是否符合华严要义。结果,这本书完好无损,一个字都没有烧掉。
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杜顺大师有一个弟子前往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千辛万苦好不容易到了五台山,遇到一个老人便向他问路,老人问这个和尚:“你来有什么事呀”?和尚说:“到殊像寺礼拜文殊菩萨”。老人说:“文殊菩萨在长安教化众生去了”。和尚说:“我就从长安来,我怎么不知道?谁是的呢”?老人说:“就是哪个杜顺和尚”。和尚十分诧异,当再问时,老人已不见了。于是,和尚马不停蹄往回赶。等回到了华严寺,杜顺大师已于昨日化去。以此,后人一直都说杜顺大师就是文殊菩萨应身。而且,这一说法得到佛教界的认可,释子们把杜顺大师的圆寂日作为文殊菩萨的忌日,每年到了十一月二十五,寺庙都以文殊菩萨忌日的名义做法事活动。
杜顺大师的高深德行,以及种种不可思议的神德,越传越神,越传越广,很快便传到了唐太宗耳朵里。恰巧,这次唐太宗生病,久治不愈,大臣们按照太宗安排,就把杜顺和尚请来。君臣一起说了一会佛教法义,太宗又向杜顺大师请教脱苦之法。不一会太宗出了一身透汗,不知不觉的感觉到疾病痊愈了。于是,太宗龙颜欢喜,当即给杜顺大师赐号“帝心”------
这一年便是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即公元649年。
这一年的冬天来的特别早,接连下了几场雪,塬上塬下到处白雪皑皑,好不容易天空放晴两天,鹅毛大雪又随风而至。十一月(冬月)二十五这一天,西北风夹杂着雪花,瑟瑟地飘洒在义善寺古槐树上。丈室里,青灯摇曳,杜顺大师端坐在炕上。突然间,他安排身边的弟子智俨,把弟子们都喊到丈室,说:“要把生前所行的法,传承实行下去”,说完就端坐而去,往生而走。临终时,有两只乌鸦飞了进来,悲恸哀叫,久久不肯离开。资料说,杜顺大师圆寂后,“道体若生,异香时发,安坐三周,肉身不坏,全身不散”。唐太宗知道之后,感念杜顺大师度化苍生之功德,下旨准予在长安的华严寺修建杜顺大师肉身塔。
华严初祖杜顺大师的不朽肉身,在这座塔中端坐着,至今一千三百多年了。据说,前几年国家进行文物普查的时候,杜顺大师的肉身塔被打开过一次,发现大师的肉身依旧保存完好。杜顺大师从圆寂到现在,时间过去一千三百多年。期间,风风雨雨,天灾人祸无数,至今,肉身能够完好,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西安华严寺作为华严宗的祖庭,目睹了华严宗思想的诞生与发展,也见证了佛教思想和中国儒、道传统文化的融合,千年风雨千年苍桑,唯有华严思想成为永恒!佛陀“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大爱情怀,将永远得以传承!
文 字:李文勇
图 片:李文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