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语文——六年级语文改卷后的反思

汲滩镇孙庄小学
创建于2023-05-03
阅读 142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

本次六年级期中考试,课内阅读短文是《那个星期天》。

《那个星期天》节选自当代作家史铁生的长篇小说《务虚笔记》。课文写了一个小男孩在一个星期天里等候母亲带他出去玩的经历。

一开始他既兴奋又满怀期待,后来因为母亲一拖再拖而焦急万分,最后因母亲没有兑现承诺而失望、委屈乃至“绝望”。

课文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地表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过程。

本篇文章主要采用了“融情于景”和“融情于事”来表达小主人公的情感。

融情于景在课文的后两段——我现在还能感受到那光线急遽而又漫长变化,那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那光线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而融情于事的表达方法就是本次考试的选段——我在等母亲外出买菜时百无聊赖在院子里做的几件小事:“ 跳房子、看云彩、拨蚁穴、看画报”。

卷子让找出这几件小事,并问采用了什么表达方法?(融情于事,或着借助具体事例表达感情)

当看到要改这道题时,心想每次给汲滩的都是很好改的题,这题还用改吗?老师都讲过,学生还做过原题。

结果,1600多份改完,做对的绝对不到三分之一。各种答法都有——排比、对比、对偶、借物喻人、自述、第一人称、生动形象、倒叙、回忆、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环境、动作、语言、融情于景......

这样让人大跌眼镜结果,我的感受是:

①老师高估了学生的认知,高估了学情。

②老师讲课“雨过皮毛”,该讲的都讲了,但是学生都不理解。

(比如考前有一套卷子上问《十六年前的回忆》采用了用什么写作手法——倒叙,那不理解得学生,很可能就在这个题上填“倒叙")

③“潮水褪去后,就能发现谁在裸泳”,老师们在语文这个最“安全”的学科上偷的懒,答题卡会告诉我们。

④急功近利,讲的快,做题多。造成学生连基本的题目都读不懂。

                         《二》

本次卷子有几个题让人印象深刻:

1.班级要办一次同读一本书分享交流活动,如果你是主持人,你会做那几项准备?如果你是分享者,你会做哪几项准备?这道题出的有水准,对学生的思维有好处,就算这次不会,以后往这个方向努力。

2.课内选段《那个星期天》,我盯着母亲洗衣服,三个"一声不吭"分别表明了小作者怎样的心情?个人感觉这种过于细微得题会让学生更不喜欢语文。

3.课外阅读短文同样是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最后一题出的很好,“作者的另外一篇文章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若前面的“融情于事”都不理解,这个难度升级的题就更没法写了。

                          《三》

待到看到自己学生的卷子,再反思会更全面。





阅读 142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