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气温逐渐升高且湿度大,适宜各种细菌、病毒及蚊蝇的孳生,食物也容易腐败变质,极易引起各种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同时夏季是冰镇西瓜、各种冷饮齐上阵时期,儿童的胃肠道比较敏感,受凉后容易出现腹泻、恶心、呕吐等问题,所以要特别注意儿童的饮食、饮水卫生,牢牢把住“病从口入”关,劳逸结合,增强免疫力,预防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什么是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由多种细菌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消化道症状为主的传染性疾病,粪—口传播是这类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常见的肠道传染病包括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霍乱及其他感染性腹泻等。这些疾病发病急、传播快、传染性强、危害性大,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很容易造成传播流行。
肠道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经水传播:病人或病原携带者的粪便、呕吐物排入水源,洗涤被病原体污染的衣裤、器具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直接饮用或使用被污染的水能够引起感染。
食品传播:在食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存和销售过程中被病原体污染,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能够引起感染。
接触传播:通过握手,使用或接触被污染的衣物、文具、门把手、钱币等也有可能造成病原体的传播和扩散。
昆虫传播:到处活动的苍蝇、蟑螂等昆虫机械携带,污染食物或环境,也能造成肠道传染病传播。
常见的肠道传染病
细菌性痢疾
是由志贺菌(又称痢疾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乙类传染病。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至7天。根据病程长短和轻重分为急性菌痢和慢性菌痢。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排粘液脓血便以及里急后重等,可伴有发热及全身毒血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手足口病
是由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高发,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部位的皮疹、疱疹、溃疡,部分患儿累及臀部、膝部皮肤,可伴发热、腹泻等症状。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是由诺如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具有潜伏期短、感染剂量低、环境抵抗力强、变异速度快等特点,极易在社区、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单位引起流行、暴发。该病潜伏期为12~72小时,通常为24~48小时。最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和呕吐,其次为恶心和腹痛,其他包括发热、头痛、畏寒和肌肉酸痛等,严重者出现脱水;儿童以呕吐为主。
霍乱
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甲类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以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为特点,可引起国际大流行,因此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霍乱的典型症状表现为腹泻、呕吐、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水或血水样),严重的一天腹泻十几次,继而出现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发病高峰期为夏秋季,潜伏期一般2~3天,最长为5天。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引发传播,其次苍蝇媒介和生活密切接触也可以导致传播。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保证食物新鲜清洁。预防儿童胃肠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特别注意卫生。吃瓜果要洗净去皮,蔬菜要洗净。生熟刀砧、案板需分开,外购熟食宜加工、加热后食用。
注意个人卫生。看护人和儿童在餐前便后都应用肥皂充分清洁双手,流水洗碗,成人餐具和儿童餐具分开保管,生熟盛放容器要分开。
讲究食品卫生。食物要生熟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吃剩的食物应及时储存在冰箱内,且储存时间不宜过长。尽量少食用容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等水产品,尤其注意不要在流动路边摊吃海鲜,不要生吃、半生吃水产品。
规律进食
调节饮食结构,平衡膳食,合理营养,提高机体免疫力。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注意劳逸结合。根据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着凉感冒。
定时进餐。正常儿童每3~4小时胃内容物排空、血糖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如果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者糖果,胃内总有东西,就会食欲下降。因此家长需保证定时进餐,不随意改变进餐时间和量。
健康饮水
足量饮水。夏天天气炎热,儿童好动,极易出汗,此时应保证儿童足量饮水。推荐饮水量为1000~1500mL/天,盛夏季节家长可根据儿童活动量适当增加。
少量多次喝水。喝水需少量、多次,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应提醒孩子定时饮水,不要等感到口渴时才喝水。此外,儿童应多饮用白开水。
出现腹泻症状怎么办
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症状好转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如果腹泻病情不重,一般通过调整饮食、对症治疗并注意日常休息,2~3天内症状即可改善;腹泻严重者,尤其是出现脱水、高热等较严重症状的,以及免疫力较低的儿童出现腹泻,应及时到医院肠道门诊就医。
到肠道门诊就诊的患儿,可用干净的小盒子或保鲜袋留取新鲜的大便标本送医院化验,以便医生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