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来园的区域时间,几个小朋友在抛塑料袋,塑料袋的两个拎手上还系了绳子,原来是自制的降落伞。塑料袋被抛起,接住,重复多次。有孩子提出:要扔高一点,就不会马上掉下来了。大家使了劲往上扔,快要落地时又接住。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加入游戏,对于降落伞的讨论也开始出现。小小的降落伞隐藏着许许多多的秘密,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想抓住此次教育契机,和小朋友们一起开展更深入的探究活动,一段由抛接塑料袋引发的故事由此发生。
顾嫄在集体教学区的空地上扔一个塑料袋子,不断抛接,慢慢吸引了几个小朋友加入。“顾嫄,你这个是降落伞吗?”加入的其中一个小朋友问。“对呀,我自己做的。”
玩“降落伞”的动静很快吸引了更多孩子的目光,大家都想要加入进来。“你们自己去做一个啊!”为了防止自己的塑料袋降落伞被玩坏,顾嫄把它收了起来。
一、自制降落伞
户外活动后的区域时间,孩子们依然沉浸在玩降落伞的情境中,几个加入不进去的小朋友决定自己也做一个,不多时,所有的孩子都加入到了自制降落伞的大队中去了。他们依靠自己对降落伞的已有经验,在活动室里搜集材料,自制降落伞。
制作完成后,小朋友们迫不及待地往上扔自己制作的降落伞,不同材料制作的降落伞之间的差异也开始显露。
“我的降落伞刚扔上去,马上就掉下来了。”和可涵说。
“我的降落伞落下来的时候是扁扁的。”程雨豪说。
“我的降落伞是歪歪扭扭落下来的。”张轩铭说。
“我扔不上去。”武沐阳说。
教师分析:塑料袋制成的降落伞,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目光,而且也都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可见孩子们的兴趣是非常高的。小小的降落伞背后也隐藏着很多教育价值,所以借此契机来开展有关降落伞的活动也是顺理成章,且非常有意义的。孩子们见过降落伞,对降落伞有简单的了解,在没有条件限制下,自发选择自认为可能合适的材料、喜欢的样式制作了简易降落伞。但要想制作出一个成功的降落伞,还是没这么容易的,有些只是看上去像降落伞,却没有发挥出降落伞的性能来。所以当他们兴冲冲完成了降落伞,往上抛起时,出现了种种问题,而这些问题必定也是他们制作前并未考虑进去的。
二、降落伞改进
1.我知道的降落伞
自制降落伞出现了问题,我们有必要究其原因,进行改进。所以我们第一次围坐下来,对降落伞进行了讨论和进一步认识。
首先,我让孩子们说了说自己了解的降落伞。
“降落伞就是让我们从高空跳下来的时候不受伤。”
“降落伞就是当兵的叔叔们跳下来的时候用的。”
“降落伞可以让东西安全着陆的。”
“降落伞在一个背包里,然后一拉就出来了。”
“降落伞是长长的,弯弯的。”
小朋友们知道的降落伞的作用总结概括一下就是保护人或物从空中安全降落到地面的东西。所以对于降落伞降落的特点应该是平稳、缓慢的也都很快就理解了。
2.合适的伞面材料
要想解决自制降落伞中出现的快速、歪歪扭扭落下等问题,光知道降落伞的作用是不够的,所以我们决定一起去探究一下降落伞的构造。经过上网搜索,观看了几个科普视频后,孩子们马上明确了,降落伞应该是由伞面、伞绳和重物构成。紧接着,小朋友们又开始试验自己的降落伞,想要看看问题可能出在哪里。
教师分析:《评估指南》中指出:“发现和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采用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讨论幼儿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拓展提升幼儿日常生活和游戏中的经验。”当降落伞下降出现问题时,要让幼儿通过各种方式,寻找问题所在,通过主动的分析、思考,在一步步试错的过程中,尝试解决问题,改进降落伞。
“纸袋子太重了,一下就砸下来了。”
“网纱也不行,都鼓不起来。”
“我的可能没有放重物,所以也直接掉下来了。”
“我看到图片上的降落伞有很多线,我的线太少了。”
“我发现布不合适,扔不起来。”
“我的袋子鼓起来了,但是会歪掉。
大家通过多次降落尝试,猜测着自己制作的降落伞的问题所在,发现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做降落伞的伞面的,他们发现塑料袋很轻,而且可以兜住空气,是比较合适的伞面材料。
所以大家决定把伞面材料也换成塑料袋,进行了第二次降落伞制作。
为了让塑料袋在外观上更像视频上见过的降落伞,有的孩子就把塑料袋上的两个把手剪掉了。在伞口贴上几根绳子,两根的、三根的、四根的都有,数量不等。有的挂上了重物,例如瓶盖、积木、黏土、贝壳、纸芯筒等等,有些则只挂了几根绳子,没有重物。
3.降落测试
第一次改进降落伞完成,接下来就是测试了,大家在活动室向上扔改进后的降落伞。有几个孩子讨论道:“降落伞要从高的地方落下去。”大家似乎也意识到,比起手动往上扔,找一个高的地方让降落伞自由落下会更合适。商讨过后,大家选择了操场上的滑滑梯进行降落测试。
大家围坐在一起,认真观察每个人手中落下放入降落伞,从平衡、降落速度、绳子长短和分布、是否有重物等角度进行记录分析,找出最成功的降落伞,从而对自己的降落伞做进一步改进。
教师分析:《指南》科学领域,科学探究目标2中:“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第一次改进后的降落伞依然是各不相同的,通过相互之间的对比、观察,能够比较快速的发现问题,也会得到更多的启发,帮助他们积累经验,获取新的认知。
“有几个降落伞的伞绳挂在了一侧,降落伞落下来的时候就歪歪的。”
“吴嘉恩的降落伞下面挂了好多东西,感觉很重,降落伞还没展开就落下来的了。”
“顾辰轶的降落伞什么都没挂,没有重物,降落伞都快飘走了。”
“笑笑的降落伞下面挂了一个瓶盖,但是塑料袋也是扁扁的。”
“外面风太大了,有几个降落伞都要被吹走了。”
测试过后,我们再次进行集合,分享了自己的发现,通过对记录表的分析,孩子认为降落伞的绳子分布、长短、绳子下方悬挂重物的重物都有可能是影响降落伞平稳缓慢降落的因素。
三、验证猜测
降落伞的下降是否真的与伞面大小、绳子的分布、绳子的长短、重物有关呢?通过前几次的制作、改进、测试,大家得出了一些猜测。与此同时,我们还是借助了科学视频,获得了一些结论:
1.降落伞的伞面越大,其降落的速度就越缓慢。
2.伞绳的长度要一致,伞绳的分布要均匀,降落伞会更平衡。
3.重物的重量要适宜。
孩子们的猜想和科学结论进行对比后,发现有的猜想和结论是一致的,有些猜想和结论是不一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我们决定亲自实验验证。
我们找到了大中小三种不同面积大小的正方形塑料膜,将每一种大小的塑料膜分别系上2根、4根、6根分布均匀且长度一致的绳子,绑上重物后,观察降落伞的降落情况。
明确了任务之后,孩子们分组进行了操作实验。
完成之后,孩子们又一次进行了测试。
“大塑料膜粘上了两根绳后,都不能展开。”刘婉苏说。
“我这个可以啊,你看。”张轩铭展示他的小塑料膜。
“到底挂什么重物好呢?”顾辰不断更换伞绳下的重物。
“橡皮泥呀,想重就重,想轻就轻。”程雨豪给出了主意。
“我挂的是瓶盖,也不错呀!”和可涵拿出了用小塑料膜做伞面的降落伞。
“瓶盖我试过了,不行。”顾辰拿着大伞面的降落伞说。
“瓶盖太轻了,你的降落伞这么大,要多挂几个吧!”
“绳子不一样长,要量一量,然后剪一样长的。”
“用积木呀,比划着积木来,绳子就一样长了。”
在制作以及测试的过程中,孩子们在不经意间思考了很多,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或许就藏着大家正在寻求的答案。
在小组讨论中,孩子们对于完善降落伞有了新的秘诀:
1.用一块中等长度的积木作为参照物,绳子比划着积木,剪出一样长的绳。
2.降落伞下面的重物可以用橡皮泥,橡皮泥可塑性强,可重可轻,按照自己降落伞的大小,试出最合适的重量。
教师分析: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需求,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能力。也能更加直观地感知和体验不同参数的变化对于降落伞的影响,这是幼儿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操作过程中他们学会了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够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同时也获得新的经验。
当有人提出自己没有力气将降落伞抛上去后,马上有人给出解决方法:站到高的地方去。大家搬来了活动室的桌子,站上去,让降落伞落下。
每个小组的降落伞已经准备就绪,大家决定再来一次集体测试。为不受户外风速的影响,这一次的测试我们选在了室内。大小不同的伞面、不同根数的伞绳制成的降落伞纷纷落下,大家目不转睛地想要找出最成功的那个降落伞。
“我觉得伞面最大的下降慢。”
“刚刚我看到伞面小的比伞面大的下降慢。”
“4根伞绳的降落伞和8根伞绳的降落伞一样快。”
“我看到8根的更慢。”
“2根绳子如果系在小伞面就可以,大伞面根本不行。”
看着眼前飘落的降落伞,大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看来外界的影响因素还是存在的,有人提出:降落伞下降高度不一样,有人扔的高,有人扔的矮,而且有时候两个降落伞没有同时落下。经过讨论,大家把目光集中在了科学区的测量尺上,以这个作为参照,就能保证在一个高度,且高度合适,同时,扔的时候两个人可以喊123后,一起让伞降落。
经过很多次的降落、对比,我们又得出了新的结论,而这一次的结果好像更趋于科学视频中给到到结论。孩子们发现:伞面越大,下降会缓慢;重物要根据伞面大小来进行调整重量,才能找出最合适的;绳子的分布很重要,一定要均匀一点;伞面越大,伞绳的数量也要增加;伞绳的长短似乎关系不大,却也不能太短和太长。
【活动总结】
本次活动,起源于区域活动中的一个小插曲,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以及降落伞中蕴藏着的丰富知识是活动开展的契机。活动中,幼儿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在改进降落伞的过程中,获得新的认知和经验。一次次的降落测试中,出现的新问题又推动着新的探索方向,在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分工合作、深入反思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取信息,积累经验,提升学习能力。反观整个活动,其中还有很多细节亟待我们去探索,比如伞绳的长短和降落速度存在怎样的关系?伞面的形状和降落速度是不是也有关系?如果风太大了,该怎么平稳降落呢?救生包里的降落伞是怎么叠放的?思考不止,探索不止,新的问题,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