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至
2024年6月21日16时50分迎夏至
夏至,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作“夏至”。
夏 至 之 最
最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测日影发现夏至这一天白天之长,日影之短都达到了一年中的极限所以叫“夏至”。
最热:
夏至起不久便会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气温高、湿度大不时出现雷阵雨是夏至后的天气特点宜晚睡早起,适时午休避免剧烈运动注意调息静心,心静自然。
最长:
夏至,正午阳光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平常是立竿见影,此时却是立竿无影这一天,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白昼越长,夏至以后太阳直射地球的位置逐渐南移,北半球的白昼逐渐缩短。
夏至三候
一候鹿角解:
古人认为,麋与鹿虽属同科,但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候蝉始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
三候半夏生:
再五日“半夏生”。这意味着夏天过半了,半夏是一种白色块茎,它生于阴阳半开半阖时,作为一种中药材,主治半开半阖之病,协调中枢。如治伤寒寒热,是少阳之枢半开之病;治喉咙肿痛,是少阴之枢半开之病。
夏至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夏至吃面:
古时,一般到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保佑灾消年丰。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自然就有了吃面的习俗。夏至新麦刚刚登场,所以吃面也有尝鲜的意思,人们可以从新面粉做成的口感较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营养成分。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礼异》:“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主题活动
夏俗润童真
“夏至不热,五谷不结”劳动教育课上,老师和孩子们一起揭秘夏至节气的来历、习俗。同学们知道了夏至的习俗有祭神祀祖、吃夏至面、立杆测影等;了解了“夏至到,蝉儿叫”的节气特点,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童心绘夏至
同学们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拿起手中灵动的画笔绘出心中的夏至,将对时节变化的感受流淌在笔尖。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同学们的艺术才华,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了夏至的文化内涵。
童趣分五谷
古人云:“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幸福绵延千秋的源泉。劳动课上,学生们认识了五谷,课下做了分豆子的小游戏,在劳动教育活动中,孩子们收获了知识,收获了快乐,也学会了珍惜粮食。
巧手叠纸扇
夏至到,扇子俏。夏至天气开始变热,古时候夏至有互相赠送扇子的习俗。精美的扇子用来扇风,散去体热所生浊气,送去清凉的慰藉。同学们用自己的巧手和智慧,制作了一把把五彩斑斓的折扇,为炎炎夏日带来了一丝清凉和一份美的享受。同学们在手作折扇的过程中不仅领略到了劳动之乐,更体会到了夏至的文化底蕴。
妙口诵诗篇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古诗词中蕴藏着节气的浪漫,语文课上,同学们在一起吟诵有关仲夏的诗词,感受夏季独有的景物之美,感受古人对夏至的理解和表达,用诗歌来表达了对夏至的感受和祝福。
夏至律动操
“夏至今已至 ,天长日亦长。” 夏日虽然潮湿炎热,却到处绽放着生机勃勃, 明媚的阳光似乎在提醒我们珍惜生命中每一个光亮如新的白昼。请欣赏我们的夏至手势舞。
蝉鸣迎夏至,荷放满庭芳。林密听虫语,叶繁可纳凉。本次夏至活动,老师们将优秀传统文化与音乐、语文、劳动、美术等课堂很好地融合,既有助于开展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实践能力、环保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让学生了解节气的自然规律和农耕文化,培养观察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促进身心健康成长。学生们用自己的方式感悟夏至,理解夏至,让遥远的传统民俗变得生动活泼。
夏至已至,愿万物向美,不竭生长!
策划:刘宏伟
审核:许佩鸣
编辑:蔡丽欣 宫肖萌
图片:全体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