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谢埠印象(散文)
作者     吴建华

用户14107494
创建于2024-06-21
阅读 8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前些日子,南钢街道与祥和社区党委组织辖区二十余名退休党员,为重温红色经典历史,缅怀先辈光辉足迹,乘车前往打响谢埠之战的红色教育基地谢埠老街参观学习。时值仲夏午月,天空虽然飘着淅沥小雨,仍然抵挡不住酷署难耐,热浪袭人,但每位党员尽管年亊已高,却丝毫不惧,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参与其中。大约八点四十,我们一行抵达老街,下车后映入眼帘的景象已是今非昔比,左边已有一百五十余年历史的利马窦天主教堂经过翻修装饰已焕然一新,右边墙面装裱题写的《谢埠序》,似乎在向行人娓娓述说着老街的前世今生。由北向南一座高铁抚河特大桥犹如钢铁巨龙穿街而过,算是给饱经苍桑的老街增添了一道现代化的靓丽风景……

       老街谢埠座落在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北依抚河故道,古称谢埠市,清同治《南昌府志》卷六有谢埠市介绍。据悉,老街于明朝洪武年间开埠,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鼎盛时期,抚河千帆竞渡、百舸争流;驿道车水马龙、人声鼎沸。街上店铺林立,江右商帮南来北往云集于此,各种商品琳瑯满目互通有无,一时成为抚河流域商埠重镇。时至民国一九二六年至一九四九年,老街还成为南昌县政府驻地,但在抗战期间迁到了三江口。一九五八年兴建赣抚平原综合开发水利工程时,在抚河下游的武阳镇茌港村进行截流改道,径流塔城乡至青岚湖后,注入鄱阳湖,致使来往于此的客货船只陆续停运,加上国家陆路交通日新月异飞速发展,老街这才渐渐地退去了往昔的繁华。

       说到谢埠老街,我对它还是有着难已忘却的印象,一九七六年读高中时曾去603部队有过为期一个月的学习,部队就驻扎在距老街北面不远的板溪李村。那时正值盛夏,七月流火,一些男生常会瞒着老师去抚河游泳消夏,我是其中一员。还有一次听说老街放露天电影,当天晚上许多男女同学结伴去看了一场电影《春苗》,我也参与其中。

       但最令我难忘的还是一九七九年的冬天,那天跟车去老街装沙,装完沙后我们三个不满二十的小伙儿不但累趴下了,还又冷又饥。这时正见一个挑担买猪血汤的掌柜在街边支摊。摊上没有桌椅,只见一只煤炉,一个便携式柜子,还有一根扁担,可以说扁担挑到哪儿哪儿就是摊位,我们来到摊上要了三碗猪血汤,掌柜见了满脸堆笑,和蔼可亲。那时的猪血是不掺生粉的,也绝对没有现在的嫩,猪血是切好的,约呈一公分见方的颗粒状,放在盆里用水养着。一会汤烧好了,掌柜拿出三只碗,每碗洒些许盐、味精、辣椒粉和胡椒面,还有姜丝,再加一小勺白花花的猪油和一些翠绿色的葱花,之后又在碗里滴上两滴芝麻香油,就盛上猪血和汤挨个端给我们。我接过热气腾腾的猪血汤,顿感香气扑鼻,汤是深褐色的,葱花浮在面上十分诱人好看。我尝了一口就停不下来了,汤好喝极了,香辣可口,数九寒冬的天气居然喝的我浑身发热,额头还渗出了汗珠,也不觉得冷了。那颗粒状的猪血也甚是好吃,有弹性,感觉就象嚼QQ糖,不象现在的猪血入口即化没有一点感觉。汤五分钱一碗,因为好吃我们又都要了一碗……

       老街走向呈西向东,约有六、七百米,漫步于此看到街面诸多红色元素让人赏心悦目。不知不觉我们很快来到了街东头的万寿宫,据悉,万寿宫已有六百余年历史,民国时期被用作南昌县政府衙门驻地,如今里面陈列了大量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强渡抚河、打响谢埠之战,解放南昌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此刻,已在此等候的谢埠社区义务解说员徐玉珍女士,见我们一行到来,热情的把二野4兵团13军37师110团当年强渡抚河、打响谢埠之战的历史背景、时间和节点为我们做了一场生动而详尽的解说。我们也通过此次参观学习从中感悟到了一次触及心灵的深刻教育,努力学习先烈精神,做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之后祥和社区党委书记万素娥领誓,我们于万寿宫陈列室内举起右手面向党旗重温入党誓词,又一次向我们伟大的党做出了庄严宣誓。活动结束,我们一行乘车前往南昌高铁东站观光,从中感受到了南昌近些年来的沧桑巨变,更感受到了祖国日新月异繁荣富强的伟大!


地    址      南昌型钢厂

邮    编      330012

手    机      13870600251

开户行      中国建设银行

卡    号      6236682020000983939

阅读 8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