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标题:好的课堂效率与提问法密切相关
副标题:提问法学习具有多重作用
引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过程,“问题”往往是引起师生互动的启动机制。教师通过课堂提问引导学生解读课本,学生在提问之中形成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特见解。但是有些教师的提问往往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导致学生缺乏兴趣,课堂效率低下。而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我们可以发现提问法的独特魅力,王崧舟是一位著名的中国语文教育家和语文学者,他的语文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对于中国语文教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他的教学中,提问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他熟练地运用提问方法与技巧,从而能够在课堂上将提问的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并且与其它的教学技巧交相辉映。作为教学基本手段之一,提问法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来引导学生交流,同时注重问题的启示作用,增强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分论点一:启发问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
(定义)启发式提问也被称为苏格拉底提问,是一种利用问答的方式引导孩子运用思维能力的方法。这种方法旨在通过提问来启发思考,促进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举例)在《母鸡》教学中,王崧舟教授首先展现了老舍先生资料,并向学生提问这样一位大作家他却有一件烦心事,是什么呢?在转向课本,从“我一向讨厌母鸡”“我不敢再讨厌母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梳理思路,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启发,打开了思维。(感受)正是这种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学生在探索性学习的过程中逐步掌握语文知识和能力,让他们参与问题之中,使他们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得到提升。
分论点二:复合情景创设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定义)复合情境是有三个情境叠加在一起的,文本情境、还原情境、任务情境。由复合情境去推动“文学阅读”这个任务群的落实。(举例)在《母鸡》这节教学课中,书的本身就是有一个情境在的,一开始就是讲“我”一向讨厌母鸡,母鸡各种表现,无论是大声喧哗还是自我炫耀,还是欺软怕硬、无病呻吟等等诸如此类,总之令人讨厌,但后来我看见母鸡,生了一群小鸡雏,并开始养育自己的小鸡雏。我对母鸡的观感完全发生了变化,几乎是颠覆性的变化。所以最后老舍先生说“我不敢在讨厌母鸡了。”这是文本本身的情境。它有形象、有画面、有细节。
后面王崧舟教授通过播放母鸡的不同叫声,将学生带入情景之中去感受老舍先生的情感,从讨厌母鸡到观察母鸡、养育小鸡雏、再到发现了母鸡的感人品质,并且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体会到母爱的伟大。这就属于还原情景。
还有一个情境是任务情境。在还原情境的过程当中,在讨厌母鸡、想要赶走母鸡的时候,帮助老舍先生写好投诉信;学生帮老舍先生写投诉信,就成了任务情境,在学生随着作者生活的改变,在发现母鸡身上有这边多感人品质的时候,再次号召学生,帮助老舍先生写好表扬信,这又是一个任务情境。
(感受)复合情境能够彰显主体性,反映生活性,落实实践性,体现整合性。王崧舟教授创设这样的一个复合情境就让学生经历老舍的创作过程,经历老舍先生的创作文本过程,其实也是经历老舍先生的对母鸡情感的变化过程。这样可以让学生跟文本对话的时候,他的情感起点和作者的情感起点处于同一状态。
分论点三:记忆型追问强化学生的理解
(定义)教师提出启发性问题之后,学生回答问题时,达不到应有的深刻认识,这时,教师就着学生的答案,层层递进,一步一步地追问下去,直到学生认识深刻为止,这便是再启发中的追问法。(举例)在《母鸡》教学中,王崧舟教授针对文章进行了一连串的追问“这篇文章带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用几个词来形容你内心最真切的感受”“由母鸡你想到了谁”“谁还有不一样的感觉?”……(感受)王崧舟教授通过不断地追问,来使学生的认知产生冲突,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认识真理的。有时候一个问题不足以让学生打开思维,教师就可以不断地在细节,或者不同的维度上围绕着一个问题进行追问,以加深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记忆,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思绪。
总结:通过学习王崧舟教授的提问法,可以发现好的提问法不仅能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有助于增进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氛围、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等。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学习王崧舟教授的教学方法,将提问法更好的运用于自身教学中,将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沉浸于课堂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寓教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