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目的: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等,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
浓浓粽叶香,悠悠端午情。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到来,为了让孩子进一步了解端午节习俗,弘扬中华文化。
通过开展端午节班级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节日的气息,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祖国的传统节日,更加喜爱祖国传统节日。
活动地点:
1、教室里。
2、各自家里。
活动主题: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2、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3、动手包粽子及品尝粽子。
4、绘画端午节手抄报。
活动准备:
(1)提前了解此次活动的目的。
(2)准备粽子。
(3)准备画纸、彩笔。
活动计划:
(1)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及风俗。
(2)体会包粽子的乐趣。
(3)绘画端午节手抄报。
活动报道:
通过端午节主题活动的开展,同学们在了解端午节的相关来历、传说故事和习俗活动的同时感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折射出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五月初五日,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承载的一个个美丽的传说,集丰富的民俗形式,使他成为一个隆重的也是最具有教育价值的一个节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感受传统节日的气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时间为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有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重五节、天中节等二十多个别称,是汉族、水族、纳西族、藏族、彝族、傣族、仡佬族、普米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贵族大臣们的利益,被流放后投江自尽。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划龙舟、吃粽子,以此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
传说是为了不使鱼虾损伤屈原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从此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粽籺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端午食粽的风俗在中国盛行不衰,并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如今赛龙舟已成为了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划龙舟历史悠久,自古流传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6、喝雄黄酒
喝雄黄酒据说可以驱避五毒,饮蒲酒、雄黄酒的习俗流传已久,人们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以驱毒虫。再者,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酒也颇有益。
7、系五彩绳
端午节孩子们一觉醒来,手腕、脚踝上已系上用五彩丝线编的“五色绳”,大人们
说系上就百病不侵。据说端午节后的第一场雨,再把五色绳剪下来,让雨水冲走,灾病也就随着被带走了。关于五色线,各个地方的风俗大同小异,有的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端午节作为节日,形成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农历五月五日人们防避兵役鬼魅、防病防疫的记载。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到今说法不一,主要说法有:纪念屈原说、迎涛神说(伍子胥含冤死后化为涛神)、恶日说、龙的节日说(即祭祀龙图腾说)、夏至说。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的到来,同学们都非常开心,吃粽子是端午节必不可少的,同学们在家里都学习了怎么包粽子。
同学们把包好的粽子带到教室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同学们都纷纷展示着自己包的粽子,特别开心。
品尝一口粽子,便能感受到糯米和馅料的完美融合,它是一道既能享受美味又能感受文化的佳品,同学们都吃得非常开心。
一口咬下,粽香四溢。
同学们非常喜欢端午节这个节日,绘画了关于端午节的手抄报。
通过本次端午节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节日精神文化生活,熟悉了我国传统的节日活动的氛围,亲身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魅力所在,增强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