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习俗——缅怀先烈主题活动

墨竹
创建于06-20
阅读 36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  清明节活动背景

       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从自然方面来看,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此时气候温暖,草木萌动,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人们在此时进行与农事相关的活动。从人文角度,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体现了对先人的追思与怀念之情。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郊游等活动,人们在祭奠之余,也会走出家门,亲近自然,享受春天的美好,这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清明节的这些活动背景,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情感寄托,历经岁月传承至今。

二  设计制作

       在清明节,亲手制作菊花以寄托哀思,并表达缅怀之情。也提升了动手能力和手工技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不仅是缅怀先人的日子,更是承载着丰富民俗文化的传统节日。在郑景艺奶奶跟妈妈的引导下,同学们一起亲手制作“青团”,品尝这清明独有的美食,体验劳动的乐趣,更在制作过程中了解其背后承载的祭祀、团圆之意。

三   童心向党、敬仰英烈

  3月29日,金师附小三(13)班的郑启萌、李沅璞、应璐琦、应赞、屈欣怡同学满怀着敬仰与怀念之情,前往金华市革命烈士陵园祭奠英烈,向革命先烈表达深深的悼念和致敬。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大家整齐列队,手持菊花,以最质朴的方式表达对革命烈士无比的敬仰与深深的哀思。在低回的哀乐声中,全体人员共同默哀,那一刻,整个陵园被静寂和悲痛笼罩,却又充满了坚定的力量。随后,大家缓步绕纪念碑一周,献上一朵朵黄菊,深切缅怀英烈,立志传承红色基因,当好新时代的接班人。

  清明节就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固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解放战争时期,云周西村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之后,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坦然躺在刀座上,尚未满15周岁。

  1948年5月25日,董存瑞任爆破组组长,带领战友接连炸毁4座炮楼、5座碉堡,胜利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危急关头,他毅然地用左手托起炸药包,右手拉燃导火索,高喊:“为了新中国,冲啊!!”碉堡被炸毁,董存瑞以自己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的道路,此时,他年仅19岁。

  几十年的戍边岁月中,喀喇昆仑精神薪火相传, 一代代守疆官兵把风雪边关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在面对外军越线,"陈红军、 陈祥榕、肖思远毫不畏惧、英勇战斗,直至壮烈牺牲。王焯冉在渡河前出支援途中,为救助战友牺牲”, 他们用热血捍卫界碑,以生命丈量雪原。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遵循古老的习俗,以庄重而虔诚的方式祭奠祖先。此外,一些地方还会在宗祠举行大规模的家族祭祖仪式,强调宗族团结与传承。此外,清明节还有踏青游玩、蹴鞠、放风筝、荡秋千、插柳、植树等习俗。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清明节的时候我们还会吃清明馃。它是一种时令风味小吃,并且因为颜色青翠色而称“青馃”,用嫩绿的田青,煮熟后并用石灰混和,以便去掉田青中的苦涩味,到时候和到米粉中搅捏做成馃。清明馃呈三角形,所以又叫三折(角)馃。

  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是一段镌刻在同学们心中永不磨灭的成长印记。他们以纯真的童心,向英烈致以崇高敬意,以实际行动传承清明习俗,他们将未来的日子里肩负起传承文化精粹和担当历史使命的责任,勇往直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阅读 36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