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拥有奇妙的能力,四季变迁、花开花落、生命萌发,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你相信大自然的魔法吗?在它的魔力下,麦子变成了香甜软糯的糖果,为我们送来了甜蜜。
课程起源
阅读绘本时,《小麦的神奇之旅》引起了孩子们很大的兴趣,他们惊奇于我们平时吃的馒头、面条竟然都是小麦做出来的。小麦到底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变成面粉的?为了满足孩子们对于小麦的探索欲望,我们从幼儿的兴趣出发,开始了一场关于小麦的探秘之旅......
小麦初相识
随后的这几天孩子们讨论、调查着生活中的小麦制品有哪些,面包、饼干、点心、麦芽糖......每一样都是孩子们的心头爱。
瑶瑶:我想吃棒棒糖。
沐琛:我想吃面包,我最爱吃面包了。
子麟:我想吃香香甜甜的饼干。
... ...
你想用小麦做什么呢?我们以投票的方式来听取孩子们的想法,最后甜甜的麦芽糖以8票的优势获胜,让我们一起期待麦芽糖的到来吧~
小麦养成记
关于小麦的调查
想要制作麦芽糖,除了小麦,还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带着这些问题,小朋友们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研究查阅了各种资料,知道了想要制作麦芽糖就要从水培小麦开始做起......
种小麦啦
先将麦子进行清洗、筛选,保留优质的麦子水培。将挑选好的麦子浸泡水中6小时后平铺盘中,静待小麦发芽吧。
照料观察
从小麦种下的第一天起,孩子们就开始了焦急的等待,每天都仔细地观察着、照顾着,小心翼翼地为它们喷水,一天、两天,小麦并没有变化。
“快来看呀,小麦发芽啦!”菁菁高兴地喊来小伙伴。宝贝们相互传递着这个好消息,纷纷从班级的各个区域赶来。看着自己亲手培育的小麦发芽了,孩子们兴奋地交流着。
小麦发霉了
孩子们期待麦苗一天天长高的时候,语汐着急地跑过来说:“老师,不好啦, 小麦变黑了。”
“老师,麦子怎么这么臭,而且黑了好多!”
讨论解决
孩子们一起讨论、思考,寻找小麦发臭的原因。
雨萱:肯定是下面的水加多了。
哲哲:喷水的次数也太多了,大家总是去浇水。
梓歆:有的小朋友把小麦的根扯出来了。
... ...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找到了小麦坏掉的原因:可能是种子太密集了,也可能是小麦底盘里的水太多了泡坏了麦子的根... ...为了能够早日吃上麦芽糖,我们共同制定了小麦养护约定。 希望在约定的制约下,大家都能保护好小麦,让它茁壮成长。
教师小结
孩子们与小麦的“感情”日渐浓厚,一些细微的变化都被他们捕捉在眼里。观察、照顾、讨论... ...在“守护”麦子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直接经验,增强了责任感,同时也激发起幼儿关心、爱护植物的情感,培养幼儿积极观察探索的良好习惯。孩子们看到麦子一天天长大,我看到了孩子们也在一天天成长,探索的欲望和好奇的种子也生根发芽。
创意测量
我们整装待发,重新播种下小麦,用心呵护、照料着。看着麦苗一天天长高,孩子们又开始了紧锣密鼓的测量工作。
可是标尺只有一根,怎么办呢?孩子们在教室里寻找能够协助测量的物品。积木、扭扭棒、铅笔等等,在这些物品上标注好5厘米后就开始了测量工作。
宝贝们用自己制作的“尺子”对麦苗进行了测量,讨论和判断着是否可以制作麦芽糖。
小麦甜蜜记
麦芽飘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孩子们的悉心照料下,终于在第十天,我们惊奇地发现,麦苗已经高于5厘米,他们拍手叫好,兴奋地说:“可以做麦芽糖啦!”做麦芽糖有哪些步骤呢?快来跟我们一起看看吧!
第一步:收割清洗麦苗
要轻轻地拔,不要把麦苗的根拔断了;里面有一些黑黑的,要挑出来;要把麦苗清洗干净。吃了才不会生病。
第二步:切碎麦苗
第三步:混合糯米发酵
孩子们将蒸好的糯米与麦芽充分搅拌,接下来的一切交给温度和时间,我们就静静等待吧!
第四步:挤出发酵汁水
孩子们好奇地观察发现,糯米饭里出现很多汁水。我们用纱布将过滤出来,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过滤的汁水有种特殊的味道。
第五步:熬制麦芽糖
铲子不停地搅啊搅,锅里的麦芽汁越来越少,香味越来越浓郁。汁水开始冒泡,清甜的麦芽糖气息弥漫了整个教室。通过两周的努力,孩子们马上就要和甜甜的麦芽糖“见面”啦!
尝一尝玩一玩
玩麦芽糖是80、90年代人美好的回忆,今天我们也来体验一下爸爸妈妈小时候的趣味吧。两根小木棍,加一团糖稀,搅一搅、拉一拉,又好吃又好玩。
教师小结
麦芽糖的制作过程虽然有点复杂,却让孩子们收获了很多。在小麦发芽的阶段,孩子们用自己的爱心、责任心照顾着小麦;在清洗麦芽与挤麦芽汁水的过程中,体会到集体劳动的快乐;在制作麦芽糖的整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亲身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体会到生活中很多食物的制作,背后都需要一系列的工序,需要付出辛勤劳动才能获得,萌发了孩子们节约粮食的意识。
分享甜蜜
小朋友们还将制作的麦芽糖带回了家,和爸爸妈妈们一同分享。分享是爱的传递,分享让快乐变成了双份。
神奇的麦芽之旅,
让孩子们初步感知了大自然的奥妙。
从一颗麦粒开始,
发芽、生长、收获,
从兴趣到探索,
从认识到行动,
让教育与自然连接,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