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新区实验教育联盟第十二小学二十四节气课程——夏至

创建于06-20
阅读 189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它根植于我国悠久的农耕文明,融汇了先进的农学思想,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理念,千百年来在指导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为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学生的美育教育,兰州新区第十二小学开设了二十四节气校本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帮助同学们在课堂和大自然中充分了解相关节气的民俗文化,感受传统节气的魅力。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每年阳历6月21日或22日就是夏至日。“夏”,即夏天,“至”,乃极也。夏至,表示炎热的夏天来临了,它的气候特点为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桑拿等。俗话说,“吃过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夜晚最短的时候。夏至的寓意是“阴长阳短”,代表着阴气开始显现,同时阳气开始衰减,预示着夏季正式开始。人们认为夏至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时我们体内的阳气开始降至谷底,所以需要关注自身健康和身体状况,保持清凉,保持食欲正常,切勿中暑。民间素有在“三伏天”贴“三伏贴”的习俗,旨在祛除体内的湿气,冬病夏治,强身健体。

夏至的习俗

                   祭神祀祖

在古代,夏至和冬至一样,是民间的重要节日,古时称“夏节”“夏至节”。民间在这天有祭神祀祖的习俗。特别是在麦收之后,人们庆祝丰收并祈求未来的安宁与丰饶。这一传统源于古代的祭神礼典,旨在祈求消除灾害、保证年景丰收。因此,夏至作为节日,纳入了古代祭神礼典。如今,有的地方在夏至前后还会举办隆重的“过夏麦”,系古代“夏祭”活动的遗存。

                  夏至吃面

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的说法,夏至吃面是很多地区的重要习俗。夏至时,新麦已收割,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之意。民谚说:“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南方的面条品种多,如阳春面、干汤面、肉丝面、三鲜面、过桥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一些地区也有夏至吃馄饨、食粽子的习俗。

                    消夏避伏

  古人有“歇夏”假期,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中写道:“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此时,妇女们互相赠送折扇、粉脂等物,“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富贵人家也于夏至日后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来消夏避伏。

夏至的三候

                一候鹿角解

古人认为,鹿喜阳,鹿角朝前而生,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开始衰竭,所以鹿角开始脱落。

               二候蝉始鸣蝉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翼而鸣。蝉的感受器官对温度和湿度变化敏感,夏至后气温升高,湿度增大,蝉感受到这种变化后开始鸣叫。北宋苏轼《阮郎归·初夏》词中写道:“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三候半夏生

半夏是一种喜阴的药草,生长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因此夏至时节的湿热条件适宜半夏的生长,也因其在夏季中期即夏至开始生长,此时夏天过半,故名为“半夏”。

夏至的古诗

夏至的手工创意

馥郁的夏意里

流淌着生命的旋律

阳光充足明亮

万物蓬勃丰沛

愿你的生活

也随这夏至的生机一起

多一点明媚与快意

多一些绽放与热情

图片:语文教研组

编辑:杨琪

审核:周新民 姬铖

顾问:田春雷

阅读 189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