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材料,比较探索
确立了黄瓜的支架结构,那黄瓜要搭架子,材料都有哪些呢?从哪里收集呢?孩子们又一次开展了讨论会。
为了确定自己制定的材料清单是不是合适,孩子们主动向有经验的君君奶奶咨询。最终确定了剪刀、麻绳、竹竿这几样物品作为搭建黄瓜架的主材料。
教师思考:通过前期调查基础上,孩子们了解了架子的基本结构,于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们进行自主设计,他们用绘画的方式列出了搭架的材料清单及黄瓜架的结构,为黄瓜搭架活动绘制了蓝图。
分组搭建,模拟搭建
👧🏻楠楠:为什么我的雪糕棒插进去总是倒呢?
👧🏻小丸子:我把两根树枝靠得很紧,就没有倒。
👭墨墨:我把雪糕棒变成了三角形!
👦🏻向向:我用毛根绕啊绕,搭了一个长方形的架子。
总结归纳:
最终孩子们发现:1根的雪糕棒搭架模型最不稳定,2根或以上数量都可以搭架子,而只要架子能形成三角形架构的都是比较稳定的。
教师思考:
幼儿通过小组制作黄瓜架模型的方式进行对比稳定性。这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积极开动脑筋,获得了搭建黄瓜架的科学知识,教师要做好建构者、观察者和引导者,引发幼儿的进一步思考。
搭架|进行
问题一:架子需要多高?
通过上次针对孩子们模拟搭建的作品进行商量讨论,最终从易操作和稳固性两点出发,决定选择朱墨创作的三角形的架子。
👧🏻糖糖:我们可以量一量就知道多高了。
👩🏻:黄瓜架不需要太高但也不能太低,最好的高度在1.6米左右就够了。
👦🏻哈哈:1米6是多高呢?
👧🏻楠楠:我知道我多高,我是1米1,上次体检的。
听到身高,孩子们纷纷开始对比高度。
自己跳一跳的高度➡️用绳子比一比➡️和老师比身高
问题二:竹竿插在哪里?
👧🏻朱墨:竹棒插在哪里呢?
👦🏻卷卷:竹竿之间要间隔多远的距离呢?
👦🏻向向:不能太近,太近了很挤。
👧🏻墨墨:也不能太远了,黄瓜爬不到。
总结:两根竹竿之间相距两个扭扭棒
问题三:竹竿插不动怎么办?
👧🏻墨墨:我们浇点水怎么样?
👦🏻一一:是的,我们玩泥巴的时候加了水就变软了。
幼儿经验和学习:原来插竹竿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1.插竹子时要用力使劲网泥土里插。
2.发现竹子的一端是尖的,有一端是平的,他们比较了两端深入插进泥土的难易度。发现尖的一端更容易插进
成人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师思考:
当孩子们面对遇到的插竹竿、搭架、捆绑等种种问题,老师没有直接亮出答案,而是引导幼儿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经验来解决问题,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库”,同时,借助家长资源保证活动的顺利进行。探究活动的意义就在于幼儿动手动脑、主动操作与体验的过程;幼儿在合作讨论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在尝试操作中,一步步解决遇到的困难,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简单的劳动技能,提高动手能力。
反思与收获:
(一)亲近自然,感受种植之乐
(二)儿童主体,促进幼儿发展
(三)重视资源,发挥资源力量
(四)持续生发,发现课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