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2023.07.09)
伴随着明媚的阳光,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农村实践活动”正式开始了,同学们一个个精神抖擞,朝气蓬勃。
同学们整装待发,有序排队上车前往今天的第一个目的地——茶峒。一路上师生高歌,欢声一片,沿途有同学们的歌声,也有湘西的美景。
经过漫长的路程,同学们终于抵达今天的目的地——茶峒,这便是沈从文笔下的边城,一个一脚踏三省的绝美古镇。
同学们来到茶峒古码头,体验了拉拉渡;走访了刘邓大军渡江指挥所;参观了沈从文旅居地,深刻感悟了边城茶峒的历史文化与人文底蕴。
同学们探访花垣三中(国立茶峒师范学校),跟随讲解员老师了解花垣三中的建校历史、办学特色与人文底蕴。
研学了一天的同学们开始用餐啦
开营仪式开始了,首先是三中校长致词;然后是师大附中学生代表发言;最后师大附中与花垣三中交换信物。
晚会正式开始。由花垣三中、师大附中、吉首大学的学生们共同演出,造就了这精彩绝伦的联谊晚会。
一天的行程结束啦,同学们启程回酒店了。行走在夜晚的边城古镇中,同学们不免被边城的夜景所吸引。
探访十八洞村
第二天(2023.07.10)
同学们来到十八洞村,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情接待。体验了苗族的拦门酒(糯米酒),观看了迎宾鼓,感受到了苗族人民浓厚的接待礼仪。
跟随讲解员老师参观十八洞村展厅,观看宣传片,探索十八洞村精准扶贫是怎样开展的。
拍下我们的足迹
同学们开始访谈十八洞村景区的工作人员,当地山货集的村民,开展以十八洞村乡村旅游发展为主题的调研活动。
重温总书记的足迹。探访梨子寨,了解苗族脱贫的密码。
中餐同学们来体验苗族的传统宴席——苗族长龙宴。
同学们跟随搭建苗寨建筑五十多年的老师傅学习苗族建筑特色和榫卯结构,认识搭建图纸,完成苗族木房模型。
同学们开展了深入的访谈。
认真倾听了龙金彪对于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以及脱贫攻坚故事的老书记龙书伍他们的故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与疑惑。
开始体验手工扎染了。
首先学习扎染的染料——板蓝根辨识与发酵知识学习。
其次由扎染传承人姚老师介绍扎染的文化历史及手工产业带动妇女就业的故事。
最后体验扎染工艺,大家通过自己的奇思妙想开始手工DIYT恤。
同学们在思源餐馆用完晚餐,由施进兰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歌曲“我家住在十八洞村”。同唱一首歌后,回酒店休息。
探访沙科村
第三天(2023.07.11)
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
到达沙科村,学生代表赠予村支书师大附中信物,并发表讲话。每队学生安排一位当地的村名,带领大家前往村民家中探访老人。
村民幸福指数调查
同学们开始了探访老人的任务,慰问老人情况,为老人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学习三句苗语,用视频记录老人家的故事。
医疗水平调查
同学们学习本土苗族医生介绍苗医药传承,学习辨识几种常见的草药,学习草药的功效与用法。
在苗医药非遗传承人的带领下,寻找已学习的草药品种。
学习了一上午,同学们开始吃中餐啦。
同学们倾听本村老师在村部分享自身的教育经历及本地的基础教育发展情况。
跟随老师学习苗鼓,深入体会当地对苗鼓课程的重视,倾听苗鼓的记忆传承以及苗鼓传承人的故事。
参观米厂,跟随讲解员老师了解沙科村招商引资工作、米厂的建立、米厂的效益、米厂的没落以及米厂的出路。
同学们根据驻村工作队以及结合沙科村的发展的要求,以“丰收节”为背景,分小组进行“丰收节”的策划,获得前两名的小组成员都获得了一个精美的帆布袋。
同学们乘车返回花垣职业高级中学吃饭啦
晚上指导老师们在花垣职业高级中学会议室进行“三农”调研汇报的指导。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确定调研汇报的题纲和方向。九点多结束一天的学习,返回酒店休息。
花垣县产业调查
第四天(2023.07.12)
同学们来到五龙茶园,首先跟老师学习茶叶知识,进行茶叶知识的科普。
学习完茶叶知识,跟随采茶师傅去到茶园学习采茶的技巧,天气虽然很热,但同学们的热情很高涨。
同学们体验完采茶,随后品尝所摘的黄金茶。
参观黄金茶的生产加工
来到农业科技园
同学们来到中草药加工厂,首先认识加工的中草药,了解其带动当地就业的社会效益。
其次学习黄柏的加工方式。
最后跟随工人一起体验黄柏的加工。
小组体验完黄柏加工的合集
同学们在农业科技园开始用餐啦
参观农业园展厅,了解湘西自治州的产业布局与类型。
参观智慧农博园,了解最新农业科技。
参观花生芽饮料加工厂,了解加工发展情况及经济效益。
参观完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所见及感受,为加工厂的饮料做包装设计。
同学们来到油茶园学习不同果树的种植知识,学习区分不同品种的杨梅、油茶果,了解油茶树生长的全过程。
老师与大家讲解水果小树苗的嫁接全过程,同学们根据所学知识,体验如何进行小树苗的嫁接,同学们的学习成果非常棒。
用完晚餐,同学们返回花垣职业高中会议室。
今天有两位同学过生日,大家为他们准备了生日蛋糕并合唱生日歌。
随后学生和老师都进行了K歌活动,大家都很积极的上台表演。
九点多K歌活动结束,同学们返回酒店休息。
第五天(2023.07.13)
同学们来到农业科技园,倾听由各农业板块创始人讲述产业发展及创业故事的讲座。
“三农”调研结营仪式
同学们分组汇报五天的调研成果
小组调研汇报结束,由老师进行点评总结并颁发社会实践证书。
用完午餐,这五天的研学活动就结束了。
集合上车,返回长沙。
2213班王语婕学农实践活动感悟
潮起苗族非遗,赓续文化薪火
湘西学农感悟
湘西苗绣是指苗族民间传承的刺绣技艺之一。在来到十八洞村之前我就听过:"苗族姑娘个个都会绣花。"原以为是一种略有夸张的说法,来到十八洞村询问了山货集一位摊主之后才知道,由于环境的熏陶,苗族女孩四五岁就跟着母亲、姐姐和嫂嫂学绣花了。到了七八岁,她们的绣品就可以镶在自己或别人的衣裙上了。
来到合作社,苗绣的精美程度更是让我惊叹,年逾花甲的妇女以针为笔、以线为墨,指尖飞舞,五彩丝线上下翻转,花鸟鱼虫跃然布上。苗绣色彩配置主要以红黑对比为基调,在此基础上敷陈五色,用色浓重奔放,在大面积主色调中,镶嵌小面积的对比色,既保持画面的基调统一,又产生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纵横间的细腻与辽阔透过毫厘间的缝隙编织出一片通透与明净承载着苗家阿姐对传统手艺的眷恋。
在这次学农中,我们以苗绣为切入点,针对非遗的历史发展特点,与当地文化产业的结合情况,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及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与平衡,当前项目收徒、传艺、技术传播范围及保护非遗文化的具体措施和保护原则与当地人名和驻扎的村干部进行采访交流。我将进村访谈成果总结如下:
十八洞村的致富密码之一: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以此形成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
同时从老村长那里我也得知:
①发展民族手工产业,广大妇女是重要参与主体。想方设法让他们在家门口就业。一边就近照顾家庭,一边凭手艺赚钱。手工产业成为她们增收的重要渠道。
②手工产品赢得市场,需要推进产业化经营。产业发展助推产品热销,文化韵味丰富产品内涵。立足实际,汲取民族传统文化养分,打造人无我有的特色产业,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③特殊产业增收致富,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持政府的大力支持成功让十八洞村的"指尖技艺"变为"指尖经济"。
但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1.当我们问及非遗传承人数及分布情况时,从村支部那里所得到的是一个很宽泛的数据,且回答较为含糊,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湘西非遗传承保护体系仍有待完善。
2.湘西部分年轻手艺传承者出现了对所传承的手艺历史了解不够深入的情况,出现了非遗过度商业化的趋势。
3.湘西非遗文化目前传播范围较小,了。主要以十八洞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及县城。
对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我市各级"非遗"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市及各区、县虽然都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但有的制度不健全,很少开展活动。"非遗"的保护传承牵涉多个部门工作,需要通过完善我市各级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有效地研究解决相关的问题。
2.继续抓好"非遗"的普查和申报工作,积极挖掘,建立名录,并从中择优报送,建立市、区、镇多级"非遗"资料库。
3.组开展"非遗"理论研究,不断丰富、提升其文化内涵,构建理论体系。"非遗"的保护传承首先是人的保护传承,艺以人传,努力使"非遗"项目在民间有厚实的群众基础。建议尽快将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写成民间艺术乡土教材。在中小学、职业学校开设民间艺术课程,外市外省也可以邀请传承人进校园表演、传授,在部分校园设立某一项目的"非遗"传承点,使校园发挥在"非遗"的保护及传承作用。
4.建议政府与商家合作,做到商业化和传承的平衡,保持非遗的纯粹性,防止商业化对非遗文化的侵蚀。此外,政府可以适当规范非遗商业化经营的模式和规则,促进非遗文化的正常发展。同时村镇干部也应正确及时引导,避免非遗文化过度商业化。湘西苗族非遗文化传承的不仅仅是苗绣苗鼓,苗医苗歌,它包含着与生活相关的每一个细节。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我们都明白,一个民族的兴盛,必定是从文化的繁荣开始的;一个民族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我们从苗族非遗里走来,但不止步于于此。传承优秀中华文化,聆听深厚华夏记忆,是我们每个人的使命。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们每个人都将成为赓续华夏薪火的一份子。
2213班聂俊杰学农实践活动感悟
第一次听说要来十八洞村时,关于神秘湘西的传说便在脑海中浮现,后来了解到那是习总书记的足迹所经过的地方,心中便有些神往。
在路上时,最大的感受便是"坐车好累""怎么要开这么久"这类感叹车程长的想法。但其实这么长的车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许多自然之景:路上过了好几条河,在过其中一条时,有同学跟我说这条河是资水,湖南别称"三湘四水"其中的一条,我顿时便觉得之前地理书上的东西变得活了起来。路途上丰富的天气变化,也让我理解了刘禹锡笔下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意蕴。
经过漫长的车程,我们到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边城,体验了翠翠祖父所从事的拉拉渡,漫步于茶峒古镇,仿佛我也走进了沈从文先生笔下的那个民风淳朴的湘西世界。
第二天终于来到十八洞村,一下车就有热烈的拦门酒欢迎仪式,热情的十八洞人民还招待我们喝当地的特色糯米酒,一口下去,是温和的淡淡酒香,也是十八洞人民的淳朴民风。
十八洞村是全国闻名的脱贫攻坚示范村,对于当下的乡村振兴有重大借鉴意义。我们走访了十八洞的居民们,也参观了当地脱贫攻坚纪念馆。了解到十八洞村的脱贫之路主要是通过非遗与文化结合形成产业;乡村旅游;山泉水等劳务经济这三条道路来发展经济。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当地人的厕所大部分都完成了厕所革命,从原先的旱厕变为现在的有着全面排水系统的厕所,变得更加卫生干净。村民们也说自己赚到了更多的钱,每天能够把饭吃饱,有了更加幸福的生活。走访之中,我们切实地感受到了脱贫攻坚在对于中国民生的重要意义。当然也有人脱贫之后又因病返贫,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帮扶,这是十八洞村及其他乡村的振兴之路上需要重点关注的事情。
来到魅力湘西,感受到了自然之美,风土人情,也感受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脚踏花垣之地,我们用心感知着脚下的红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