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期

和光同尘读书苑
创建于06-19
阅读 99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读书心得分享

六玄

第二十章,感悟


顺从与违拗,相差有多少?善良和丑恶,差别又有多少?大家都害怕的事物,我也不可不心存畏惧。遥远啊,像是无有尽头。众人兴高采烈,就像去赴丰盛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只有我淡泊宁静,没有萌发欲望的兆头,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笑声,疲累懒散的样子,似无所归宿。众人都有余财,唯独我时常匮乏。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俗人都光辉自炫,唯独我昏昏沉沉;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就像那茫无涯际的大海,飘泊而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一与人不同的,是回到母亲的怀抱,得到了“道”。


这一章,老子出场了。他没有谈大道,就没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铁律。福祸相依,善恶相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旦打破平衡走向极端,自然会朝着相反的方向演化。他也没有说圣人,就没有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的无奈。圣人的使命是维护平衡,推动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至于阴阳阵营里的无数个体,终究要服从于大道平衡。


这一章,老子在平静地诉说,诉说众人怎么怎么样,诉说自己怎么怎么样。很多地方和世俗价值观差异很大,或许会让我们无所适从,但是从结果来看,他活成了老子,而我们很多人活成了孙子。所以,他足以代表大道的方向吧。


看着很难,做起来更难,但是想要趋吉避凶,近福远祸,让自己、家庭、朋友、有缘人…,由内向外逐渐波及的安稳,就必须踏入这个方向,并且还要丝丝寸进。圣凡同一,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间,面临的七情六欲,吃喝拉撒大同小异,为什么有些人成为圣人,有些人成为小人,有些人事事大吉,有些人处处不顺?我们如何能够走近老子,像他那样活得通透洒脱呢,我觉得有两个步骤。


第一,思维:遇事保持平静,不急不躁,让子弹飞一会,才能发现解决问题的道法术器。


第二,修行:从劈柴的时候想挑水,挑水的时候想做饭,做饭的时候想劈柴,到好好劈柴,好好挑水,好好做饭,用简单专注的思维,将每个环节做到极致。


人能守一,一亦守人,道就是一,用心守护吧。

崔勇

道在心底,缘在行间。


老子在本章以世俗的心态,和自己的心态比对。进而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道。我认为通俗的说这就是老子的“三观”世界观!老子是一个天生的哲学家他在几千年前就用辩证法告诉人们,善恶,丑美,贵贱,是非,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每一件事物的看法和认知,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像一千个人的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道不是一尘不变的。只要我们始终能坚持本心,见素抱朴,也必将能修成自己的“道”。得到道的认可。


大道三千,殊途同归。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你我皆凡人,自私贪婪,骄奢淫侈时刻都在滚滚红尘里诱惑我们,腐蚀我们。所以我们更要保持一份清醒的淡漠!真理往往都在少数人!我们要做的只是坚持本心,我们能做的就是要守的住寂寞!千秋大业一壶茶,万丈红尘三杯酒!用平淡宁静的心,以朴实真诚的态度来应对当下!一叶一菩提,一花一世界!抱元守一方得始终!缘起缘灭,随心而为,福祸相依,否极泰来!不忘初衷,砥砺前行!从心底出发,向大道而行!我们生而无悔!

胡小进

《道德经》第20章 精彩无比的内心独白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兮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本章涵义:唯唯诺诺与颐指气使,究竟有什么区别?心地善良与内心邪恶,究竟又有什么区别呢?面对人们所畏惧的事物,我也不得不畏惧它们。这种风气自古以来便是如此,像广阔的天空一样遥远又没有尽头。


放眼望去,这个世界的人们一个个都是一副兴高采烈的样子,像是要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又如同春天里登上高台观赏美景。只有我是独自一人,淡泊宁静,对这一切无动于衷,好像是还不会发出笑声的婴儿。唯独我一人倦怠闲散,像是无家可归的样子。


这个世界的人无论是谁都很富余,只有我一人仿佛是一无所有。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蒙昧又愚钝!世人都光鲜亮丽,而我却如此昏暗无光;世人都那么聪明伶俐,而我却如此蒙昧无知。我沉静的样子好像深海;我飘荡的样子,像无尽的长风。世人各显神通,只有我顽愚无能。我与人不同地方在于,得到了生育天地根本之“道”,且以洁身守道为珍贵。


分享感悟1:这一章的内容相对之前显得很多又特别不好理解,可以说是老子的内心独白,是美丽的无调之歌,朗诵起来像极了屈原之《离骚》,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全篇押韵的地方很多,可以说是一首诗歌!整个篇章流淌着一种深刻的忧愁之思,但在忧愁中又饱含着一股高贵的慷慨之气(没落的贵族自然有贵气)。


这一章中充分展现了世俗与自身的对立与冲突,他形容世人的样貌是兴高采烈、光鲜亮丽、聪明伶俐、神通广大,而自己却是“格格不入、昏暗无光、蒙昧无知、愚顽无能”,表面看起来是在嘲讽自己,实际上却是在对浅薄世俗的强烈批判和讥讽,对自己能够远离世俗、过着真实的生活而孤傲自豪。


其实我也是老子眼中的俗人,每天兴高采烈,喜欢盛大的宴席、爱好美食,喜欢登高望远,尤其喜欢在春天里爬山,老子说的俗人的“喜好”我都有,不能以俗人的眼光和心思去衡量老子。老子此章中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与孔子所说的“君子不立于危墙”有异曲同工,胆小害怕的人也不要过多地责备自己,保持敬畏之心。


在生活态度上,如何和世俗价值观的不同:世俗的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犬马、追名逐利之中,而他却宁愿选择过宁静淡泊的精神生活。完全像老子那样纯粹只追求精神生活的做法,我是做不到的,但是我知道,要适可而止,“粗茶淡饭饱肚子”的物质生活还是很有道理的。


分享感悟2:人生都道聪明好,难得糊涂方为真。老子说,俗人昭昭,我独若昏。俗人都明明白白,唯独我好像浑浑噩噩。老子教给了我们如何与人相处的智慧。真正得“道”的人,要比所有的人都内敛,知道什么叫祸福相倚,之所以像婴儿一样天真单纯,是因婴儿不会引起人们的戒心,他们不想成为众矢之的。


“难得糊涂”这一名言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那是因为并非真的糊涂,而是“大愚”之中藏有大智。众人对什么事情都很清楚,他们却糊涂透顶。爱显山露水,沉不住气的人,即便有些才华,也往往难成大器。因为大事不是一天干成的,这其中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其实,那些从不张扬、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之处、其实任何事又都能做得有条不紊的人,更有可能成就大事业。


根据老子辩证法的思想,聪明与糊涂是相辅相成的。身处职场,只懂得糊涂之道也不行,关键是要将聪明、糊涂在不同的时间、场合、情况下妥善运用。对本职工作一定要清楚,尽量不说“大概”、“可能”、“好像”等;人心太险恶,职场太复杂。一个人要想在职场上平平安安不容易,稍不留神就会卷入人际关系的漩涡。所以,在职场上适当的时候,不妨收敛锋芒,让自己“傻”一点为妙。


感悟分享:3:我独泊兮其未兆。只有我淡泊宁静,没有萌发欲望的兆头。在价值观上,老子将世俗之人与自己作了对比。世俗之人熙熙攘攘,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独泊兮其未兆”,甘守清贫淡泊,显示出自己与众人的疏离和相异之处。淡泊是一种内在的深度修养。处淡泊可以养志,有真味有醇美。淡泊使人清醒,使人明智,使人坦然。


淡泊是一种大智慧、大情趣,是一种超然的人情味,也是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以这种态度生活,你能走过人生的岁月蹉跎,能在各种诱惑中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在喧嚣中让自己泰然自若。


淡泊是一种内心世界的质朴,在这样的质朴中,平静自己的心态,淡泊繁华世界的喧嚣,让志向不受任何外界的干扰,使自己能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淡泊是一种品格,一种境界,一种美德,一种超然。努力挥别荣利之后,自然能渐渐品尝出淡泊中的至味。“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


老子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自己的心态,进行了对比性的描述。在他看来,善恶、美丑、贵贱、是非等,都是相对形成的;人们对于某一事物的价值判断,经常随着时间的不同而变化,随着环境的不同而改变;世俗的价值判断是相当混淆的,一般人所否定的,也正是自己所肯定和认可的。


文中的“我”不仅仅指老子本人,更是指一种有抱负、有理想的人。“众人”、“俗人”指上层人士。他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判断,并无严格的标准,甚至是混淆的、任意而行。老子说“我”是“愚人之心”,这当然是正话反说。世俗之人纵情于声色货利,而“我”却甘守淡泊朴素,不愿随波逐流,以求得到精神上的升华。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有着太多的诱惑。在诱惑中行进的人,更要保持一份令人清醒的淡泊。但是,在纷乱的滚滚红尘中,在一个人忙碌、短暂的一生中,要做到看淡世事,并非易事。淡泊的心境,需要在生活中慢慢升华。

李欢

第二十章感悟


这一章,老子一改道德经的文风,他是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自己的悟道过程。这章写出了老子对人类失望、怜悯、企盼、期待、无奈的复杂情感的表达,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可能没办法感受到老子那种感觉。疲惫、懒散的感觉,怅然若失的感觉。


而这一章,老子教会我的一个道理就是:你活在别人眼里,最终就会死在别人的嘴里!


有一个故事可能大家都听过,那就是骑驴的故事。原文是(父子出门,子骑驴,人诽之,父骑驴,人亦诽之。父子同驴,人人诽之。无奈,只好父子抬驴)。它的意思就是有一对父子骑驴去赶集,刚开始的时候父亲骑着驴,儿子在路上走,一位路过路人看见这爷俩便说:这个当父亲的真狠心,竟然自己骑驴让儿子在地上走。父亲听到这句话之后一愣赶紧从驴背上下来,让儿子骑驴,他牵着驴走。可惜没走多远,又有一位过路人,说到这个儿子真不孝顺,竟然自己骑驴,反而让年迈的老爹走路,儿子一听,心中惭愧,于是父子俩决定共同骑驴往前走。走了不远,又遇到一位老婆婆,老婆婆看见两个人骑着一头驴,便说道:这爷俩心真狠,那么瘦一头驴,竟然两个人骑上去。父子两人一听就从驴背上下来,谁也不骑,干脆走路。可惜还没走几步,又碰到一个老头,老头看到他们,摇摇头说道,这爷俩真傻,有驴都不骑下来走路。父子俩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抬着驴回家了。


这故事讲的就是这父子俩他们就是活在别人眼中。自己干什么都是听别人的,所以说他们活的就会很累。


还有一种人,他叫做橱窗人,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意思就是有一种人他穿时尚的衣服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开的好车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家里的装修也是为了让别人看他,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别人看自己的品味或者自己的成绩。所思所想都以他人的眼光为标准。这种人就是被称作为“橱窗人”。老子告诉我们的是:每个人该维护的,不是别人眼里自己的形象,而是属于自己的真实世界,该在乎的不是别人眼里的自己,而是真实的自己。


别人再好,也是别人。自己再不堪,也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自己。只要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一生足矣。让我们去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梦想买单。谢谢。

逍遥子

道德经第20章  独异于人


在本章开始学习之前,我先提出了一个问题,让大家讨论一下。为什么当代的人会时常感到孤独?我们每个人都有感受到孤独的时候,孤独感它到底从何而来的?那我们来看,首先,大部分人就会感受到当我们成年以后就没有了依靠。因为小孩他从小到大,吃穿住行都会有父母帮他去操劳。他有了太多的依靠,所以说小孩一般是很少有孤独感的;成年人则完全不同,我们会发现,越长大越依靠的人会越来越少,最终会发现,我们会无人所靠,反而我们会变成别人的依靠。可能在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发现我们只能靠自己,所以人的孤独感就会油然而生。除此之外,第二个原因就是没有人懂你。你的所思所想与别人不一样,你想要表达的,但是别人却听不懂。一个没人懂的人,一定会是特别的孤独。道德经开篇就讲到:道可道,非常道。它的意思是老子所讲的道和当时诸多思想家所讲的道,其实并不是一回事。当大家都在研究如何在斗争中取胜的时候,老子却在研究起了宇宙起源的问题。很显然,老子的思想境界,它不仅仅局限在人的斗争上,他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所以说在老子那个时代,他一定是不被大家理解的。这时候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想象一下,老子会不会感受到孤独。我们普通人,当我们孤独的时候,我们会痛苦,会闷闷不乐。我们可以大胆的想一想,老子面对孤独的时候,他会是一个怎样的状态?


本章所讲的内容就是老子的独白。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老子游离在众生之外?开篇就讲:“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唯是恭敬的回答,阿是傲慢的回答。那么老子就会说恭敬和怠慢有什么区别?善良与丑恶有什么区别?别人所畏惧的,我也不能不去畏惧。但这其中的道理却茫茫然,一头雾水没有尽头。在这里,老子其实说出了凡人每天都处在了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们普通人所讨论的话题,无非就是今天我们做的这个事情到底对不对;今天遇到的这个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对待人们应该是恭敬的,还是怠慢的。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做人是要有所畏惧的。老子的短短几句话,就说出了我们心中的话。比如说,在生活中看到一件事,首先要评论这件事到底对不对。在老子的眼里万事万物的道理其实是没有尽头的,凡人只能陷入到没有尽头的争论当中,很少有人能够把它看破,所以道家的思想为什么提出了不争、无为和自然。因为从大自然的角度出发,所谓的对错善恶其实都不存在,大部分的争论都在浪费时间。但是这个道理又有几个人能听懂。大家的生活状态究竟是什么?老子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老子在这里是说普通人他不会去思考太深刻的问题,大部分人会寻欢作乐,醉酒当歌。太牢是什么意思?太牢就是古代祭祀时牛羊猪都齐全的时候,这样的祭祀是非常盛大的,在这里引申为盛大的宴席。如春登台就是春天站在高台上登高远望,欣赏景色,大家都在享受物质带来的快乐。“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意思是我一个人宁静淡泊,对一切的外在事物毫不在意,就像一个还不会笑的婴儿一样,静静的观察着这个世界。老子的这段对比,他把自己与众人完全分离开来,当大家都沉浸于物质享乐的时候,老子他却一个人游离于众人之外,静静的悄悄的观察着这个世界。我们可以大胆的想象一下,老子是多么孤独啊!老子他到底有没有归宿?接着讲:傫傫兮,若无所归。老子说我看着很懒散的样子,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人。


接下来老子用了另一段的对比来阐述自己:“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余,而我独顽似鄙。”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一大段的文字,老子说大众都很富足,而他自己却很匮乏。这里说的不是大众的物质富裕,而是说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想法。但是老子看上去就像一个愚人之心的人,好像混混沌沌、稀里糊涂的样子。大家都喜欢炫耀自己吹牛逼,老子看上去却很昏味,好像什么都不懂。大众都很精明,好像什么事情都清清楚楚;他却懵懵懂懂。他懵懂的样子就像是无边无际的大海,众人都在追求做为。但老子却显得愚笨不堪,我们其实用心去看这句话,无疑就是老子对自己的一份自嘲。老子看到众生为了追求物欲名利,个个都争先恐后。但是老子却知道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物欲名利的背后就隐藏着无限的风险。老子想要把这个道理告诉人们,但是人们面对物欲的时候,又有几个人能听得进去,所以老子以自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孤独。


本章的最后老子说: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他说为什么我跟别人不一样?因为贵食母,母就是老子提出的道,众人无法领悟道的存在,也就无法顺道而为。老子他是一个得道者,他所提出的道很难被常人理解。但是在本章最后,他看似脱离众人面对孤独,其实他却顺道而为,乐在其中。也许老子对我们的告诫是我们不要去过多的外求,顺道而为才是生活的本质。

永灵

道德经  第二十章  心得体会


这一章,老子是在表达精神与道体相契合而得道之浑朴天真者的心灵孤独,亦可作为老子的内心独白。


穿越一切现象而领悟自身本在状态并与之融为一体的人,即是实现了与道,同一,自在的人。不因物质变化而改变心态。不因得失而丧失心态。不为物质需求而随波逐流,且谓之“平常心”。


我们在了解真知,了解道后,表现的好像笨笨的。我们不是真笨,这叫做:“愚人之心也哉。”我糊涂是因为我不要去惊动别人,保持自己的本来面貌。不要让别人觉得自己有多么的了不起。保持修道者的本真。


待人,与人,日常之间,常保持平常心。不问得失,不畏过往,不忧前路。时驻足,时疾走,只随心,不问意。


道全有真意,术臻则法灵。     

张亚安

《道德经》第二十章感悟:


1、恭敬与呵斥,善与恶的差距。我认为恭敬与呵斥,善、恶相差只在一念之间!《佛经》中有曰:“一念而从善,一念而从恶,一念而成佛,一念而成魔。一念之间,一线之隔,截然不同。好与坏,一念好,一念坏;成与败,一念成,一念败;得与失,一念得,一念失;善与恶,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念之间,已然明了!”这说明每个人都有着善、恶两面,心中的善、恶我决定了我们最终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善良和无私,那么我们“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如果我们沉迷于贪婪和恶意中,我们可能会成为一个整日追求功名利禄、自私狭隘、甚至会成为与人民为敌的人。这也是提醒我们在遇事时,要谨慎选择自己的念头,尤其是在面对正与邪、善与恶、好与坏的时候,我们应该努力保持善良和无私的念头,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产生恶念和恶意,从而做出正确选择。


2、“圣”“凡”之分,在于行道功夫。这一章老子用大量的文笔给我们描述了“圣人”与“凡人”在生活态度上的不同。我认为圣人与凡人在起点上是相同的,正如婴儿长成大人一样,只是区别在与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引导、环境影响、成长经历、学识多少、个人悟性不同、立志不同,造就了一个人逐渐形成了各自完全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他对世界和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不同。这里用一个不太恰当的说法:“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因我是俗人,行而寻道 ,更谈不上“功夫”二字。所以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做为一个最低层的普通人,在对的时间、对的环境、选对一(类)本书、跟对一个(群)人,用“凡人”的心去认真研读、认真思考、对的坚持、错的改正,虽然不能大彻大悟,纵然不能像“圣人”般豁达通透,传世济俗,但能在自己的心中开出一方静土,种下一棵善种,宁静而不浮燥,淡然而自持,对家人、对朋友、对社会、对国家不添堵,不添烦、不添乱,莫问收获,只是耕耘。也许有一天,在你不经意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事会因你发生而传递,爱与善的传递也是寻“道”中的功夫。

马志峰

感悟:


本文着重描述了老子的处世态度,有点不食人间烟火的味道。

下面我谈一下对“我善之与恶,相去何若!”的理解:

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善良和罪恶,又有什么分别?

这句话乍看非常令人费解,但用到"过头"两个字就解释通了。

过度的善良和罪恶也没什么分别!

而这一点容易被世人所忽视,善良怎么能和罪恶混为一谈?

这个世上哪里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坏人?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搞不清善和恶的问题。

一个看似心地善良的人,可能做事因为一个优柔寡断,刚愎自用,而害得整个作战计划全盘溃败,导致战场损失惨重,比如说红军里的博古,他是善还是恶?

一个看似十恶不赦的人,可能无意之间除掉了一个村里的恶霸,让老百姓有了一定的安宁日子,比如说课文里的周处除蛟龙,他到底是善还是恶?

一个热心助人的人,可能有着爱谈论是非的毛病,说话快言快语经常得罪人,甚至说话落井下石,你说他到底是善还是恶?

一个经常打架的坏孩子,却对他的奶奶无比的孝顺和感恩,因为这个情怀,有时候还经常帮助老人,他到底是善还是恶?

有一个问题极其容易被我们忽视,那就是:善良过头了也是恶!

农夫在冬日发现一条冻僵的蛇,好心把蛇放在怀里,蛇缓过来后,狠狠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中毒而亡,农夫与蛇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一个妈妈无比的善良,她不希望孩子再遭受任何自己小时候受过的苦和委屈,对待孩子百般呵护,想不到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后,竟然因为一点点挫折就跳楼自杀了!这个妈妈是善还是恶?为什么说"慈母多败儿"。

所以,过度的善良和过度的罪恶,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这实际上还是物极必反的道理。

李翔

第二十章学习心得体会


这一章节,老子说的很深入生活很智慧。对照我们自己,在这茫茫人海中你是哪一个,大家生活都不容易,很多人是没有自己的思想,随波逐流是常态,被裹携着向前,浑浑噩噩很快就是一辈子,明明白白中一人独醒,也是不容易,在人群中还得假装着糊里糊涂打成一片,和气相处,鹤立鸡群总是问题,也得偷偷把自己藏在人海中,人生如此这般,保持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花花世界,世界花花,五颜六色,好不精彩。面对社会大染缸,保持本色有多难,明明白白的你,难得糊涂也是一种大智慧也……

胡宝

《道德经》第二十章


读完此章,再次感受到人要像孩子般,率真无为,回归本真,心胸要坦荡,少计较,少比较。


学理论,谈感想,化到自身,是一件很难得事,在世俗中觉醒,但并不一定能践行,所以我们才会去继续学习,以期待自身能有所转化。


日常生活,离不开参与到社会活动中,有着本心和觉知的人,似乎更容易避开一些坑,如贪小便宜吃大亏。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人学历不高,见的世面也少,反倒容易成就一些事,也更容易的过上自在的日子,也许就是本身强烈的接地气属性,与生活的本质走的近。专家说什么并不关心,相信自己的体感,自己的亲历。


见多识广似乎也不是什么褒义词了,平静而活似乎更契合个体,更接近道,与道结缘的人,也自然而然的被老子所期许,少受些社会的磕跘。

杜建刚

本章文字在风格上与其他章节不同的是,老子以诗的语言对自己自甘淡泊的心境作了自我表白。


在当时社会,世俗之人因追求财富、名誉、权力、地位等所谓的善与美,而与道背道而驰。老子看到世人纵情于声色犬马、功名利禄,便以自身的修为与世人进行对比。他正话反说,认为被世俗制约的众人都是充满欢乐、拥有财富并且智慧超群的,只有自己混混沌沌,愚昧不化。众人喧闹时,他总是独自思考,凭纯朴自然本性,从道中汲取养分,体察人生,以求精神上的升华。


章末一句,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正说明了得道之人与世俗之人在价值取向上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老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独立的人格。


此章文字虽多,但老子表达的思想,就四个字“身甘淡泊”,这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它可以左右你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多一丝淡定,多一份平和。总是有人以自己是淡泊明志的人标榜自己,但现实中做到的人少。如国学泰斗钱钟书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二十多年前,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钱钟书为其校研究生讲课,整个期间学校负责来回交通餐饮的费用,除此支付每半年酬劳十六万美元,每半月只需讲四十分钟。钱钟书直言拒绝说,贵校研究生论文我已经看了,我去讲课,你们听得懂吗?


世俗之人都有强烈的占有欲望,所以他们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你争我夺,在混乱的世界里大有收获,甚至绰绰有余,而我好象丟失了什么东西一般。我在众人眼里是多么愚笨的人啊!众人在收获到财富,名利,地位后,必然会不甘寂寞,进行大肆炫耀,而我却采取昏昏沉,迷迷糊糊的生活态度。正因为我愚笨,我以我心灵空虚,了无牵挂,无为而自在,烦恼和忧愁自然会远离我而去。聪明的人凡事都要争出个所以然来,以不知强为知,不聪明强装聪明。他们凡事都要斤斤计较,辩它个明明白白,一清二楚,而我却哑囗无言,闷闷不语。众人都要有所作为,而我却清净寡为,这在众人看来,我是多么冥顽不化,卑鄙下贱啊!


老子对众人的思想没有做出任何判断,他只是通过众人的思想来反衬自己的思想,起到了极其鲜明的对比效果。老子追求“沌沌”,“昏昏,“闷闷”的思想境界,他认为自己只所以与众人的思想不同,就是因为自己注重以洞察万事万物的根源来滋补自己的灵魂。万事万物的根源就是大道。老子整日处于追求大道之中,无言无为,无欲无求,自然也就无忧无虑,无伤无痛,逍遥自在,可谓是真正的至乐境界。


人们的脑海中经常存在着二元对立的思想,这样会做出完全不同的举动,如果在乎这些纯粹由人的主观标定出来的假象,就不可能保持内心的平静,而会让自己的心情时刻处在上下颠簸之中。人世间的很多事,本来就无足轻重,争一个高低,争赢一个道理,真的很重要吗!时过境迁,这些没有什么区别,何必那样在意呢?一旦陷入无足轻重的得失,荣誉的纠结中,心智就会迷乱,退一步海更宽天更大,格局更高,这样才不会失去人生观大局,观智慧,观文明成长的机会和能力。


在乎小的,往往会失去大的,这是人生的机会成本。人生算法的好处就在于:舍小得大,舍次得主,舍轻得重。


回想起来,我过去确实对很多不该计较的事情太计较,每天对最重要的事情却没有下足功夫,每天分不清什么是最重要的事,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亦,单点突破值得沉思。自己明白了这点,我豁然开朗,不太计较太多的小事和小利,我的纠结与痛苦悄悄地减少了,智慧的力量让我把心拿过来栖息在宁静的海面,似乎一切都在朝海的彼岸移动,冥冥之中感到心已归属到道的港湾里。

小鱼鱼

慎独不孤 众行能远


《道德经》第二十章,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世俗纷扰与个体独行的鲜明对比。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我深感此章所述与我的生活态度和职业选择有着密切的共鸣。在这一章中,老子通过描述世俗之人的喧嚣与体道之人的淡泊,为我们揭示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也为我这样的自由职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那就是:慎独不孤,众行能远。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老子以这两个设问开头,仿佛在询问我们:对于是与非、善与恶的判断,真的有那么明确的界限吗?对于自由职业者来说,我们时常需要在各种项目、客户和机会之间做出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我们需要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判断依据,这需要我们有足够的智慧和勇气。


“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这句话让我深思,在自由职业者的世界里,我们既要面对市场的竞争,也要面对自我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但正如老子所说,真正的智者并非无所畏惧,而是能够正确理解和面对恐惧,从中找到前进的动力。这需要我们具备一种内在的定力,一种对自我和世界的深刻认知。


“我独泊兮,其未兆。”这是老子对体道之人的描述,也是我对自由职业者生活状态的写照。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我们时常需要独处,需要面对孤独和寂寞。但正是这种独处,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去成长。我们不需要随波逐流,不需要迎合他人的期待,只需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去生活和工作。


“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这句话让我深感震撼。在世俗的眼中,自由职业者往往被视为异类,不被理解和接受。但老子告诉我们,正是这种“异”让我们有了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不需要追求与他人的相同,只需要保持自己的独特性和创造性,求同存异,与同频共振的人,去追求那个更高层次的“食母”,即我们的生活之源、智慧之源、创造力之源。


在《道德经》第二十章的启示下,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自由职业之路。我明白,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我需要有勇气去面对挑战和困难,需要有智慧去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需要有定力去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同时,我也需要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与众携手,共同奋进。这一章,还让我明白,真正的自由并非来自外在的束缚和限制,而是来自内心的坚定和自主。在追求自由职业的路上,我们不仅需要有勇气、智慧和定力,还需要坦然与淡泊,默默耕耘,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无论是否精彩。

北方有秦人

道德经第二十章感悟


老子洞察世间万物,看淡名利富贵,所以他甘处人下,不与世人争名车利,因是保持本性,执道而行,淡泊无为。这种独异于人,众人皆醉我独醒,绝不与人网流合污的生活姿态,是老子思想的精华,也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生活方式。


世人都把美丑好坏善恶等事物看成对立的两极,都好高骛远,争名夺利。而在老子的眼里,所谓的对立只是一瞬间的相互转化,是一念之间形成的差别而已,并无本质的区别。所以他从不去对立地看待这些对立面,始终不去追逐人们争相迪逐的东西。所以他保持本性,顺其自然,顺道而行,让生命处于一种丰富宁静,自然无为、自在悠闲的状态。


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一路昂首挺胸、高歌奋进、志在必得的姿态并不可取,相反,低调谦率,甘于寂寞,隐藏锋芒,潜居抱道,待时而动,才更容易获得成功。这也是韬光养晦、大智若愚的道理所在。


世人都追逐功名富贵,为此汲汲以求,劳碌一生,最终往往得不偿失-夫去了自我本性,失去了生命的自由和快乐。而那些追求内在丰富的人,淡泊名利,知足知止,因此能享受到更多清福,获得更多的自在与幸福。


在社会洪流中,个人也许如流沙,不能自主,只能随液逐流,但至少应该做到保持一份清醒和独立,做到出淤泥而不染,这样才能不至于失去自我,空被时代赛换。否则,生命真是如同蝼蚁,如行尸走肉了。

枕上诗书闲

道德经第二十章感悟


无论大小事,只要把它学好,学精,只要遵循道的规律做到最好,顺其自然行事,凡事顺势而为,那我们就可以不为自己的得失忧虑。


一切贵贱是非善恶美丑都没有太大的区别,只是角度,立场各不同。事件做过了,好事也会变坏事,因为物极必反,所以把握好分寸,恰到好处,能够做到中和中庸,互补共进、彼此包容,这样就会和谐许多。


像人生病发烧一样,都觉得健康最好,可有时小病小痛却是身体让我们有机会修复治愈我们的身体,所以生病也并不是一件坏事,正因为身体有足够的能力,所以才通过生病来治愈我们身体存在的问题。


举头三尺有神明,人的一言一行瞒得过别人,却骗不了自己,也瞒不过上天。所以人要存敬畏心,敬天地,敬万物,敬众生,方可趋吉避凶。


世人都追求美食、美景,追求圆满,看起来都聪明精明能干,而老子本人认为自己是憨笨笨傻傻的样子。众人好像都很有作为,他却与世间人不同,恬淡而无动于衷,如纯真的婴孩一般无欲无求,只重视回归道,与天地父母合一,特立独行,只考虑”道“,追随”道“,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每个人生活历练认知各不同,允许他人成为他人,自己成为自己,别人怎么做那是别人的事,尊重他人的选择。不要把任何人当傻子,世上没有傻人,也不要自作聪明,因为聪明常会反被聪明误,遵循天道做人做事就好了。随着道走,不向外追逐,不去彰显,不去羡慕谁,成为谁,而是做自己,无论缺点优点都构成独一无二的自己,活出自己就好。

            和光同尘读书苑

使命:弘扬国学,修身正己

愿景:持续传递阅读价值,让世界充满爱与力量

2024.06.16

新农望烟酒茶店

阅读 99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