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标题:学习王崧舟老师的情境问
中心论点:一堂优秀的课堂需要情境式提问
分论1:情境问激发学生代入情感
分论2:情境问促进学生理解文本
分论3:情境问改变学生阅读视角
情境式提问是通过“语言的意义、形象、声调、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的活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一种提问方式。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一堂优秀的课堂需要情境式提问。
情境问激发学生代入情感。一堂有情境问的课堂,能让学生代入自身情绪情感。(阐述)让学生入情,那够让学生真实的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更通俗的理解文本。(作用)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上,王崧舟老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母鸡叫的音频,并且创设了一个情境,说:“老舍先生正在读书,听到母鸡在叫,你说烦不烦人”,播放第二段音频,问:“老舍先生正和朋友在客厅讨论剧本,母鸡这声音冷不丁就出来了,你说讨厌不讨厌”,播放第三段音频,问:“老舍先生是个作家,当时正在自己的书房里安静的写小说,那小说思路刚出来,母鸡这声音突然就来了,而且没完没了,你说可恶不可恶”,学生依次情绪递进回答:“烦人,讨厌,可恶”。最后,王崧舟运用巧妙的情境提问,“换了是你怎么办?”。由此,将学生代入了所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充当了情境的主人公,从而引起学生的情绪波动,例如有学生回答:“将母鸡杀了炖鸡汤”,“把它送给邻居”,“把母鸡嘴堵上,戴个隔音耳罩”。(举例)课上到这里,已经迅速的让学生,让我们听众代入了自身的情绪情感,让学生对母鸡产生了讨厌的情绪,而不仅仅只是知道老舍先生讨厌母鸡。(感受)课堂上利用情境问,能够让学生代入自己,产生自身的情感,促进学生入情,移情,陶情。(论证)
情境问促进学生理解文本。文本理解是指对课文内容细致,精确的理解和把握。(阐述)语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只学习汉字和故事,教师通过情境式提问可以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体验具体的文本内容。(作用)在母鸡公开课上,王崧舟老师引出母鸡很烦人讨厌很讨厌很可恶之后,王崧舟老师利用老舍先生的控诉状指出母鸡大声喧哗,无病呻吟,欺软怕硬,自我炫耀四个方面母鸡讨厌的事实,并且让学生进入文本情境,让学生去找出去读出母鸡很讨厌的事实,加深了他们自身对母鸡的厌恶和讨厌。在找完母鸡讨厌事实之后,王崧舟老师说:“此时发生了一件大事,发生了什么,你们都在现场”,第一名学生说:“母鸡下蛋了”,评价学生:“哦,你没有在现场”,第二名学生:“母鸡孵出了一群小鸡”。之后又通过情境,提出老舍先生的表扬信,让学生找出母鸡负责、勇敢、慈爱、辛苦事实的段落,让学生读出来这些事实,读出母鸡负责,勇敢,慈爱,辛苦的品质,又通过反复读关键字,通过对比读,读出老舍对母鸡的表扬,读出对母鸡的赞美,读出学生对母鸡态度的转变。最后通过老舍先生给自己夫人交表扬信的一个情境,老舍先生说:“当我又一次观察鸡母亲的时候,当我记录着鸡母亲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了一个人,猜猜看 ,在那个时候,老舍先生想到了谁,学生说:“英雄”,王崧舟老师引导:“一个人”,之后回答:“他的母亲”,又通过三次反复提问,反复回答,最后通过配乐朗读,通过极具情感的渲染,让学生在入情的过程中感受老舍先生的情感,理解文本内容。(举例)整堂课听下来,王崧舟老师运用图片、声音、任务文本情境,充分利用情境问,让学生进入情境,进入文本,生动形象的让学生感受老舍先生情绪的转变,让学生跟随着老舍从讨厌母鸡到赞美母鸡,认识到母鸡负责,勇敢,慈爱,辛苦。(感受)所以,情境问能够让学生跟随着作者,跟随着文本,让学生了解作者情感转变,从而让学生更加深刻的去体验和理解文本内容。(论证)
情境问改变学生阅读视角。一般来说,读者视角都是第三人称,第三人称去阅读故事,往往不能亲切的拉进读者与作者的距离。(阐述)通过一定的情境问,可以适当转换我们读者的视角,将第三人称转变成第一人称,或者正在经历这件事情的人,让学生更加身临其境,从而更好的透析文本内容。(作用)在母鸡课堂上,王崧舟老师在刚开始通过三段音频,创设了老舍先生三个情境,并通过三个反复情境问:“你说烦不烦人,你说讨厌不讨厌,你说可恶不可恶?”。(举例)这个提问让学生从第三人称变成了第一人称,变成了“我”正在经历这个事情,面对这些事情,“我”觉得母鸡是烦人,讨厌和可恶的。进而让学生自身对母鸡产生了厌恶的情感,而不仅仅是认识到老舍先生对母鸡是厌恶的。(感受)那么王崧舟老师通过情境问,使学生转变视角,让学生更好的将自己代入情境中,将情绪代入所创设的情境当中,让学生充分的发挥想象能力,去仔细地,确切的体验母鸡这篇课文。(论证)
总而言之,情境问能丰富课堂形式,能够快速的让学生入情,移情,陶情,并且巧妙的转换学生的阅读视角,让学生真切的理解课文,把握课文,体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