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对幼儿来说有无穷的吸引力,孩子们也都有过玩沙的经历,但是他们在平时活动中只是对沙子进行简单的挖掘、搬运等低结构的活动。而对于我们可以怎么玩沙子,沙与水的变化等一系列问题,幼儿并没有机会进行深入探究。而沙子的探究元素丰富,教师应为幼儿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材料和实验支持幼儿探究。因此,基于幼儿的需要,有关沙子的课程便在追随幼儿中展开了。
(一)第一阶段:
1.我们的游戏
户外游戏活动时,孩子们三五成群地跳入沙池玩起来。用手挖沙、铲沙、用工具筛沙......忙碌又兴奋!
此时,李毅晨、吴景修等几位孩子拿着锄头、耙子挖起了河道,并在河道挖完后,李铭顺打开水龙头,用瓶子装满一壶水倒入了河道内。
过了一会儿,孩子们发现河道里的水进到了沙子里面,沙子上面已经没有水了,水被沙子喝掉了。
另一边的幼儿也用铲子挖了个大坑,她们想要在“池塘”里玩捞鱼游戏,然后就一边又一边的装着水倒进了她们的“池塘”里面,可是水总是咕噜咕噜的流进了沙子里面,不见了。
集体分享
在集体分享环节时,孩子们提出了疑问:“水哪里去了?”
李毅晨:“太阳晒干了。”
李铭顺:“被沙子喝掉了”
吴景修:“都流进沙子里面了”
师: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留住水呢
潘新欢:我们下雨用的雨衣,可以留住水,不进到沙子里面。
2.出现新问题
第二天孩子们找来了两件雨衣,在沙池里挖好河道,接着把雨衣铺在了河道上,李毅晨拿来一根竹片架在旁边,让水龙头里的水通过水管引流到雨衣内,之后李毅晨把雨衣拖过来,想让它靠近水龙头时,发现雨衣内的水通过袖口流出来了。另一边池塘捞鱼的小朋友,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水都从旁边流出来了。
解决办法
在下一次的游戏前,孩子们找到了一块塑料布,把塑料膜布铺在了河道上,并且还特意用湿湿的沙子糊在膜布的边缘,以防水从旁边流走。
另一边的小朋友也学者用塑料膜布铺在了自己的池塘上。
3.我的新发现
玩了一会儿后,嘉乐和泽楷告诉我,加了沙子的水变得黄黄的了,沙子水又变黑了,之前水是干净的、透明的。
教师思考:
“沙坑里的水不见了,水去哪了?”基于孩子们的疑问我并未直接给出答案,但中班幼儿前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够在交流分享中自行找到答案。在游戏中,面对雨衣漏水、沙子里的水变黄了等问题,孩子们还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第二阶段:沙与水的变化
1.我们的疑问
前期孩子们发现沙子进到水里后,使水变得黄黄的,变黑了,就提出了猜测:水为什么会变黑?
余佳鑫:沙子是黄色的
潘俊灵:沙子和水在一起就会变黑
李铭顺:因为沙子里有灰,沙子是脏脏的
大家又有了新的疑问:
沙子放透明水里水变黑了,那放进彩色水里呢?
2.沙水变色实验
孩子们在多个杯子里放入清水,给每杯水滴入不同颜色色素搅拌,水都变成彩色后,又往里加了一些沙子,孩子们观察到沙子并没有使彩色水变色,我们便将水放置在了柜子上,周末静止两天。
周一,孩子们再次观察彩色水与沙子,发现水还是原来的彩色,没有其他变化,就把水倒了出来,仔细的观察杯中的沙子,结果发现沙子变了一点点颜色。
3.我们的结论
通过这次实验孩子们也得出了一个结论:
(1)沙子放入透明水里,水会变黄、变黑。
(2)沙子放入彩色水里,水还是原来的彩色。
(1)置两天后彩色水里的沙子,有的颜色变了,没变的可能是水多了色素少了。
教师思考:
《指南》中指出: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幼儿在沙水变色实验过程中,能用多感官和动作去探索沙子加入不同颜色的水的变化,并关注其产生的结果,为后续探究学习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