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纲:
主标题:向王崧舟名师学提问
副标题及中心论点:学习王崧舟教授的情境问
分论点一:情境式提问应该具有形象性
分论点二:情境式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
分论点三:情境式提问应该具有情知性
引论:在口语课堂上,我们观看了王崧舟老师的《母鸡》的一课,我对王崧舟老师在其创设的复合情景最为影响深刻,也对复合情景中的情境问最为喜欢(缘由)。所谓的情境式提问是指“通过语言的意义、声调、形象、感情色彩,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想象活动,把学生带入课文情境”的一种提问方式。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重要手段。情境式提问正如布卢姆所说,学生在接受提问、思考答问的过程中交替地攀登两个梯子,“一个梯子代表认知行为和认知目标,另一个梯子代表情感和情感目标”,“通过交替地攀登这两个梯子,就可能达到某些复杂的目的”,情境式提问正是使学生登上两个“梯子”,使学生的答问过程不只是单一的思维过程,而是伴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情知统一的思维品质的提高过程(目的)。语文课中的情境式提问应该要具有形象性、启发性、情知性三个主要特点。
分论点一:情境式提问应该具有形象性。
在情境式提问中,教师运用具体生动的、形象化的语言阐述教材,创设教学情境,以此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效果(定义)。在王崧舟老师《母鸡》的课堂中,他创设图片情景和声音情景就非常的具有形象性,他先是出示了母鸡的图片、插入了母鸡的叫声,然后创设了三个情景:第一个是在安静读书,母鸡的声音响了,烦不烦人;第二个是在客厅里讨论剧本,母鸡的声音响了,讨不讨厌;第三个是你正在写小说,母鸡又开始叫了,可恶不可恶。创造的这三个情景,表面上是写老舍先生,但孩子们会非常容易的把自己带进去,将自己代入老舍,开始讨厌母鸡(论证)。情境式提问的形象性对于小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对于具体的形象性非常感兴趣,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发展(感想)。
分论点二:情境式提问应该具有启发性。
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式提问能启发学生“遵路”,“入境”,“识真”,就展示教材、阐释教材而言,情境式提问所创设的语言情境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教材之“境”的捷径(定义)。在王崧舟老师创设的复合语境中,是在文本语境的基础上进行一个二次创造,并没有脱离文本,而是进行一个非常巧妙的创作语境,因为讨厌母鸡就写控诉状,控诉它的讨厌可恶;因为敬重母鸡就写表扬信,表扬它的勇敢慈爱;王崧舟老师在此复合情境中也一直不断的启发学生们去思考讨厌的地方在哪里?敬重的地方在哪里?以及启发学生们参照写控诉状去写表扬信,举一反三(论证)。王崧舟老师从文本出发,用巧妙的情境将内容联系在一起,给人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人不自觉的跟着他的思路走,并到最后的升华:怀念母亲、歌颂母爱,一切都显得那么自然流畅,学生们在情境中体验、启发、思考(感想)。
分论点三:情境式提问应该具有情知性。
情境式提问中语表情境的情感层面可分为三种:①教师对学生的情感;②教材中的情感;③教师对教材内容及其他社会生活问题的情感(定义)。这三个层面在特定的提问中,因教学目的的不同而交叉组合又各有侧重。在王崧舟老师的课堂中,很明显的能看出老师对学生的尊重,比如说在写表扬信时,发生了一件什么样大事?有位同学说母鸡下蛋了,王崧舟老师幽默的说:“她不在现场”,让人能够清楚感受到自己与老师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方式来学习的,那种处理方式就像我们俩个朋友的聊天一样,王崧舟老师将公开课转成了朋友的交流,这不得不佩服老师课堂把控能力和当时情景创设的巧妙性,同学们已经沉醉在课堂中。对于教材中的情感,王崧舟老师就是以此为基础,创设出的复合情景(论证)。从写完表扬信时,老舍先生开始敬重母鸡,他想到了一个人就是他的母亲,王崧舟老师在处理这段情景是通过老舍先生的散文和母鸡课文中的“她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串联起来的,经过一层又一层的铺垫,这样的情感升华并不突兀,反而显得很恰当,学生将对鸡母亲的敬重转到老舍母亲、甚至是自己母亲的身上一切都显得是那样自然(感想)。
情境式提问贵在一个“情”字,巧在一个“境”字,它让学生在答问的过程中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它活化了教学过程,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而情境式提问又必须通过它的形象性、启发性、情知性来表现(重申观点)。王崧舟老师的这次课跟以往的课不一样,他创新了,在核心素养立意下,他创设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真实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给我们很多思考,首先是我们的教学应该不能脱离核心素养,应该围绕它,做出新式教学;其次教学应该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从生活中获得启发思考,最后我们最应该学习王崧舟老师的情境式提问,学习创设一个好的情境,学会创设复合情景,并且要记住创设的复合情景是在文本情景的基础上,不能够脱离文本,不能脱离教材(联系自我与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