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争先年•教研赋能】协同共进 以研促教——昌平区小学美术“双师课堂”项目式研修活动

张爱利
创建于2024-06-18
阅读 309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助力昌平区小学美术“双师课堂”实践效果提升,促进“双师课堂”实践成果的生成和美术学科教师的专业发展,推动昌平区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以项目式研修模式促进昌平区“双师课堂”内涵式发展。

        昌平区小学美术学科在教研员吕然老师的带领下,制定本学期小学美术“双师课堂”研修模式研究方向,以输入、输出校相互结对,协同共进的方式,多次开展教师说课、专家讲座研讨活动。区双师团队教师以自主报名,说课教研的方式,进行优质课遴选。团队教师精心备课、反复研磨。课程聚焦新课标,引领教学方向,积极探索, 促进昌平区小学美术“双师课堂”高质量发展。

       通过教研员吕然老师的评课指导,准确把握教学方向,提升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双师团队协同共研,提升了团队教师的综合素养。

专家讲座

        本学期在北师大李玉顺双师项目的助力下,确定了专家引领研究方向,先后邀请了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唐颖、张红老师进行专家主题讲座。北师大李玉顺项目团队路晨雨老师及昌平区“双师课堂”项目组老师参与活动。

       唐颖老师的讲座主要讲述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理念、实施方法及其重要性。唐老师强调以大概念引领教学,整合知识内在联系,实现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

       唐老师在讲座中分析单元教学设计时需考虑单元结构、知识关联性、学科融合的有效迁移。

        此外,还鼓励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艺术表现形式。

       通过唐颖老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推进单元教学设计的发展。

                                                        

        张红老师的讲座是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加强学生对知识系统性的建构,能够让学生体验深度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跨学科学习,可以把相关学科、相关内容的学习领域融合起来。通过跨学科教育来实现的学习方式。不仅涵盖多学科的学习内容,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此外,张老师还提到了构建学生解决方案的能力。在跨学科学习的基础之上,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构建新的学习方式。最终结合案例形成具体措施手段。

       通过张老师的讲座,领会了跨学科学习的育人价值、有效的教学策略。获得到了跨学科的设计和实践给学生带来的收获。

说课展示

       研修模式开展了中国非遗技艺主题的说课研讨活动。由昌平区第二实验小学陟尚、王子晨两位老师进行说课。

中国非遗技艺面塑——巧手变变变

       通过《面塑——巧手变变变》这节课的学习,陟老师引导学生感知对社会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美的特征。初步了解面塑文化以及面塑的基本技法。尝试、体验并学会运用搓、压、揉等面塑的基本技法制作以分小萌为主体的作品。从作品中的艺术语言、艺术形象、风格意蕴、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培育、引导学生发现美、感知美,丰富审美体验,提升审美情趣。

中国非遗技艺泥塑——泥泥狗

        本节课的教学主题是泥塑,结合中国民间传统泥塑——泥泥狗的形式,王老师介绍了中国传统颜色以及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了解造型的基础上,加以装饰,拟定吉祥寓意的主题。整节课让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会多层次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通过对泥泥狗文化的学习交流,发展学生对泥塑艺术的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造型表现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专家点评

        随后,研修专家张红老师、唐颖老师进行点评指导,提到了在两节课程设计中,老师们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和兴趣引导学生在其基础上进行创作。符合孩子们的的兴趣与生活的紧密程度。说课清晰,注重评价。希望在今后的说课中,将制定更具体的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活动。肯定了两节课选题的价值,对课内教学的延伸和拓展都起到了引领作用,将艺术核心素养融入大情境教学,较准确的传承了中国非遗技艺,弘扬传统文化!

携手共成长

     助力小学美术“双师课堂”,协同共进,通过多次开展双师专家主题讲座和教研活动,赋能了教师专业成长,助力小学美术“双师课堂”高质量发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享受优质的美育教育。

      征程万里阔,任重再奋楫!昌平区教师们将不断学习,继续前行,开启新的篇章!

策划:昌平区进修学校体美教研室 吕然

制作:昌平区城北中心小学 张爱利

阅读 309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