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与千克》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的一个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点。它在"量与计量单位"这部分内容里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后续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该知识点教学的首要难度来自于学生的心理特点。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了一定的轻重体验,但是他们对物体的关注,往往先关注物体的大小、长短甚至颜色等表面性的特征,对物体质量的关注比较少。而且具体的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对物体的质量缺乏认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重量的关注和经历轻重的体验比较少。
所以,我们在教学这个单元时,设计了很多的体验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亲历估和掂,逐步建立“克”和“千克”的概念。
质量初体验
由于学生对于物体质量的轻重感受不是很强,所以单元教学开始,布置了预习、掂量和调查,建立初步的印象。
在活动中深体验
学生在课堂中通过教具、学具和实物,调动多种感官协作学习。进行了估、掂、称、比、说等活动,感受物体的轻重,亲历了1克、几克和1千克、几千克的实际质量。为了学生对质量的感知和认识更加深刻,在课后布置了一系列的活动。
学生们利用周末走进超市,走进菜场,活动、记录、体验,经过眼睛观察、脑子思考、双手操作,不断强化“克”“千克”的概念。
走进超市 走进菜场
力量大挑战
单手我能拎多少重?双手呢?哈哈,我可是大力士呢!
在体验中感受
一个鸡蛋大概有多重?一千克苹果大概有几个?……这些问题我通过掂、估和称来探索。
图片记录了孩子们探索体验的美好时光,也感谢父母的支持与配合。任务单上则记录了实践的部分收获。还有一部分收获留在了经验里。
和孩子们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来学习和探索“克与千克”,虽然在课堂和个性化作业的设计上有很多的不完美,在操作实施中可能也有部分的敷衍,但我们是在用心来完成这次的实践性学习的。对“克与千克”的学习,绝不是仅停留在会做题和照本宣科的教授知识点上,我们将重心更多的放在体验上,让孩子在实践中感悟、在活动中提升,并通过这样的作业使孩子感受知识就在生活中,进而提升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而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好奇心,拥有学习的动力,这些才是真正能让孩子们受益终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