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为充分发挥教师外出培训的实效性和带动作用,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拓宽数学教师的教学视野,提升教师教专业素养,本着“一人学习、众人受益、共同成长”的理念,达到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6月13日上午我校在会议室开展了教师外出培训分享交流活动。
孙博宁老师讲了一堂折线统计图,本课是在学习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来学习折线统计图的优点、特点和制作方法。整节课看下来,教学设计过程明确,教态从容不迫,很亲切自然,让孩子能够很顺利的融入到良好的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在引入阶段时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条形统计图,接着通过手的比划再引出本课要学习的《折线统计图》,过渡的很自然,有层次。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现在我们的数学已经越来越接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本节课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把生活中的数学有效地引入教学设计中。在课上列举的数张折线统计图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这些生活中的学习素材是学生在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也是对他们的生活有意思的。所以学习起来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与热情,这就是一直在提倡的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是在数学与生活中架起一座桥梁。注重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课程标准》中要求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展示出推断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注重了新旧知识的迁移和对比。知识的迁移也叫学习的迁移。
李媛老师讲了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掌握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和两个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重点是帮助学习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连减或加减混合运算。学生在学“分数加减法”这课之前,已经有了较多的相关知识、经验。比较有利的是学生掌握了约分、通分的方法,会进行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明白分数与小数、分数与除法之间的联系等等。为此,本节课设计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建构新知,成为学生智慧生成的“源泉",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变传统的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究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完全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利用“课前小探究"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课前对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进行复习,同时利用画图的方法初步探究异分母分数的加法,结合图形感知“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课上对“课前小研究”的探讨,让学生在探讨中掌握知识。之后,再在图形感知的基础上,学会用算式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上述过程中,完全是学生自主探索的成果,而且在整个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其实这节课是听完李培芳老师的课之后深有感触并想还原的,但是道阻且长,首先李培芳老师的课堂是非常轻松幽默的,让孩子们感觉在玩游戏讲故事一样结束了一节课的学习,这对于我们来说挑战特别大,其次,李培芳老师在课前慎思里面是这样说的,教材为什么要把数字编码作为教学内容?究竟这一节课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如何在讲课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刚开始也很模糊,但通过备课,听课,查阅资料,本节课教学是属于综合与实践,通过对身份证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字能传递信息,数学课也能很好玩,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到原来数学不止有计算题应用题,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这节课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通过了解身份证里蕴藏着的数学信息,了解编码的特征,并学会简单的编码,那如何从中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我觉得在教学中我们逐步渗透,让学生建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型意识,在过程中达到教、学、评一体化,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课堂活跃起来了,学生真正的生长了,素养才能够落实,这也是我们以后理想的目标。
王校长和梁主任对这三位教师的课进行了评价,数学组全体教师参与了听课评课活动。学校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位讲课教师精心准备,使听课评课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充分展示了我校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水平,在课堂上展示了教师的风采。显示了我校数学教师在评课方面的功力。评课的过程是互相促进、互相提高的过程,老师们开诚布公、认真细致的评课,既显示了老师们评课的水平,因为听课也是需要准备的,也显示了学科组教师们之间互相帮助和团结共进的和谐气氛。展示了老师的反思水平,有人说过,没有反思的教学是难以提高的,我们的老师在评课之后,主动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抓住亮点,反思错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显示了我校数学教师的积极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