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畸形“加班文化”说不

故意
创建于06-18
阅读 2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加班文化”这个词表现为单位上下,都以加班为荣,加班多,就是工作努力,不加班,就是工作态度不端正。遇到上级紧急任务,或者突发情况、麻烦问题,基层干部需要加班加点,这无可厚非,但是若长期加班,使基层干部长时间处在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下,不但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还会消磨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最终“工作干不好,人也累垮了”。

忙完下班,天经地义,为何还要看领导脸色?我认为有以下原因:一是部分官员好大喜功,只注重成绩,没有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超负荷安排下属工作。二是智能手机的出现使加班界限模糊,由于诞生了工作微信群这种机制,很多干部会要求下属24小时在微信群当中随时待命,一旦单位有任何的指示,都需要下属及时响应,这种情况完全模糊了下属们上下班的时间界限,导致下属难以做到下班就休息。

这种长期“疲累”的工作方式,消灭了基层干部的干事激情,让基层干部“流汗又流泪”。首先,文化盛行的单位,会倒逼本单位的同志,成为低效能的人。因为,明明正常的工作时间能完成的工作,因为要适应这个加班的氛围,会慢慢把正常的工作,拖到下班之后再做,从而让自己显得“合群”。其次,加班文化对基层干部的家庭也是一种巨大的负担,如果家庭中的一个人,处在一个加班文化浓厚的单位中,就会导致本身角色在家庭中的缺位,一方面,自己没有尽到家庭的责任,另一方面,在孩子心中的缺位,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一定的障碍。

过度加班实际上是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的表现,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各方努力。一是要加强政策出台,健全干部待遇激励保障制度体系,完善加班调休等措施,让基层干部不“白”加班;二是转变领导工作作风,提高管理能力,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而不是依靠加班,更不能把加班当做衡量基层干部的依据;三是改变加班就是好同志的落后观念,宣传“劳逸结合”的工作方法,让基层干部以饱满的动作热情和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到工作当中,为基层群众办更多好事、事实。因此,干部只有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干事创业服务群众的实事上,才能让每一分努力获得实效。要切实为基层减负,持续整治形式主义,把基层干部从无效加班中解放出来。

阅读 2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