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教研室七

南倾
创建于06-17
阅读 25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第一部分:集体备磨课

问题:新课标背景下,如何进行作业设计

肖佳静:一、解读新课标要求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解读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提倡跨学科融合和综合实践。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内容。

二、细化内容标准

在解读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我们需要进一步细化内容标准。这包括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分类,对学科能力和素养的明确要求,以及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标准。细化内容标准有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作业设计的目标和要求,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

三、整体性设计思路

整体性设计思路是指将作业设计纳入整个教学体系中,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相互衔接。我们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构建一个完整、系统、连贯的作业设计体系,确保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四、系统性构建框架

在系统性构建框架时,我们需要将作业设计分为不同的层次和阶段。例如,可以按照知识点、学科能力、学科素养等维度进行分层设计,确保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提升。同时,我们还要注重作业的连贯性和递进性,使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五、层次化与个性化

层次化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设计具有差异性的作业。个性化则是指注重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作业。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样化需求,通过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目标。

六、创意与实践融合

新课标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们要注重创意与实践的融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许蓝: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课标的不断改革和深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其达到全面发展,已成为教师的首要教学任务。新课标的特点被充分体现出来,“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被融合在一起,全新的教学思路,更多地关注于作业设计的优化与提升,真正地寻找到课堂教学的突破口,加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保证学生作业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在新课标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可以注重以下几点:

1. 注重情境性: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关或有趣的情境,让作业更具吸引力和趣味性,例如购物情境、游戏情境等。

2. 强调实践性:安排一些需要动手操作、实地测量、观察记录等实践类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意识。

3. 体现层次性: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作业,满足个性化需求。

4. 突出综合性: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一个作业任务中,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 增加开放性:设计一些答案不唯一、解法多样的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6. 融合跨学科元素: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如科学、美术等,拓宽学生的视野。

7. 鼓励合作:布置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8. 设置探究性作业: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规律、现象等,提升探究能力。

9. 及时反馈与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业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反馈和评价,促进学生不断进步。

10. 体现趣味性:采用游戏、拼图、故事等形式设计作业,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完成。

张静萱:(一) 精选作业内容,突出作业的“三性”

实施有效作业,教师必须在选题、编题上下功夫,要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要求以及学生实际,紧扣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有的放矢地布置。精心设计作业的范围,跳进题海精选作业内容,确保作业富有代表性、启发性、系统性,从而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提高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

(二) 变统一的数学作业为层次化作业

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在尊重学生身心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之上,注意知识层次,控制好作业难度,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不同学情学生都可以完成的分层作业并以套餐形式让学生自由选择。面对数学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围绕当节所授内容的重难点设计针对性的基础题目训练,面对数学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在巩固好基础的前提下重点去完成拓展提升类试题。从而达到让弱者能“消化”,让强者能“吃饱”的目的,提高学生作业上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让不同学情的学生学有所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 优化作业结构,坚持适量原则

设计作业时,我们除了从数学的角度出发以外,还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具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能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更能使他们亲近数学、热爱数学,从而使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轻松的活动过程。同时要控制作业适量原则,避免一些重复类作业出现。有时根据教学内容也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己编制作业试题、自行编制知识网络,完善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拓宽自己的视野,扩充自己的知识结构。

(四) 设计有趣味性的数学作业,提高学生作业兴趣

作业布置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为了强化教学效果,搞题海战术,布置大量内容单调、形式机械的硬性作业,这样不仅作业质量不保证,而且还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产生消极心理。因此,作业布置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尽量避免那些枯燥无味的形式,努力使作业形式充满情趣,让学生乐于做、愿意做。例如,学生在学完黄金分割的知识点后就可以设计相关数学问题,让孩子帮助妈妈算出高跟鞋的高度,让亲子活动与数学知识应用结合,让数学作业变得更有趣。

(五)设计实践性作业培养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实践型作业设计需要教师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可利用资源,精选设计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境和学生学力相匹配的实践性活动,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第四章图形的相似第七节: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这一节时就可以布置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实践作业,让学生走出教室,体会应用。在学习综合实践:设计遮阳棚这一节时可以布置学生查阅资料、实地测量、动手制作模型的作业,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第二部分:说课、模拟上课、评课

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得出9加几的方法。(2)、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理解“凑十法”的简便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学习意识。

重难点:

1、重点: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难点:渗透转化思想,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性,优化算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计数器、学习单

学生准备:小棒、课本、文具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景导入

通过创设情境春游,引入本课新知

自学任务1:观察图片获取数学信息,并根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共有几瓶牛奶”,进一步提出探究的问题“9+5=?”

二、合作探究

学生组成四人学习小组利用所拥有的学具探究9+5=?

小组1:数一数方式,数出一共有14根小棒

小组2:从5根小棒中取出1根小棒和9根凑成10根小棒,将9+5的问题转化为10+4的问题,根据之前的知识“10加几就等于10几”的知识可知“9+5=14”

小组3:从9根小棒中取出5根和5根小棒凑成10根小棒,将9+5的问题转化为10+4的问题,根据之前的知识“10加几就等于10几”的知识可知“9+5=14”

三、展示交流

请几个小组分享他们的探究过程及结果,教师用式子展示小组2成员的计算原理并讲解,再请同学们根据教师讲解内容将第三组同学的计算原理式子列出来,并请一位同学展示。对比两个式子发现:计算 9 加几或几加 9 时,采用“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比较简便。

学生活动2:动手打节奏读“凑十歌”,强化对凑十法的应用。

再拿出计数器邀请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计算”9+5=?”强化学生对9+5计算方式的认识

四、达标训练

完成教师多媒体上出示的题目,并能说一说是如何计算的

五、归纳与整理

学生交流收获,教师强化总结

(1)计算 9 加几的进位加法时,可以采用“凑十法”进行计算,

(2)用“凑十法”计算 9 加几或几加 9 时,采用“拆小数,凑大数”的方法比较简便。

六、作业设计

(1)想一想你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计算9+5

(2)与同伴合作,用“凑十法”探索8+6

七、板书设计

视频

09:30

PPT

自我评价:85分

第三部分:个人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渗透转化思想,应用“凑十法”,正确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教学关键在于启发学生将9加几转化为10加几,“凑十法”的思考过程,即为什么要用“凑十法”以及如何使用“凑十法”,是本节课的难点。以学生的自主观察讨论为主旋律,由学生在主题图中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与小组讨论,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报告自己的研究成果,表达自己的见解,促进教学交流,一起探索9加几的计算方式——凑十法。

问题:1、应开拓学生的思维在本节课教学中要体现算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实际教学中学生们只感知了凑十的方法,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正如听老师说的,在教学中,我还应该放手让学生说,开拓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说得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2、在课堂上探索9+5的多种计算方式时,时间用的过多,导致后面比较仓促,在以后教学里我也要多加注意。

成员听课记录

肖佳静

许蓝

阅读 25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