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域特征,近年来,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疾病横行,一旦发作,给患者带来无尽的烦恼,加之夏季来临,玩水成风,溺水事件不断发生,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困扰。为了充分预防疾病和危险的发生,2024年6月17日早上,榆林市第四小学进行了溺水、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防治现场应急演练活动。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于过敏原引发的慢性鼻腔炎症,它通常由吸入的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皮屑、霉菌色素等)引发。这种病症的主要特征是免疫系统对这些过敏原产生过度反应,导致鼻腔内黏膜发炎。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气道的炎症和狭窄,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哮喘可以在任何年龄发作,但通常在儿童期最为常见。
溺水是指个体由于一段时间的淹没或浸没在水或其他液体中,导致的呼吸受到损害的情况。溺水可以迅速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死亡,特别是如果不及时进行急救处理。
活动动开始,主讲人先是介绍了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症状、诱发因素及治疗方法等知识以及溺水的相关知识。
过敏性鼻炎的主要症状包括:
连续性打喷嚏:通常是突发性的,且喷嚏频繁。
鼻塞:鼻腔内肿胀,导致呼吸不畅。
流鼻涕:大多为清凉水样鼻涕。
鼻痒:鼻腔内部和外部感到强烈的瘙痒。
眼部症状:有时会伴随眼部发痒、流泪、红肿。
诱发因素:
环境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霉菌、宠物皮屑等。
气候变化:寒冷或潮湿的天气可能会引发或加重症状。
空气污染:如烟雾和化学物质等。
某些食物:有些人会因食物过敏而出现症状。
治疗方法:
减少接触过敏原:尽量避免接触已知的过敏原,如使用空气净化器、勤洗床单被套等。
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鼻用类固醇喷雾剂、减充血剂等。
免疫疗法:通过逐步增加过敏原的暴露剂量,使身体逐渐建立耐受性。
哮喘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其特征是气道的炎症和狭窄,导致反复发作的喘息、咳嗽、胸闷和呼吸困难。哮喘可以在任何年龄发作,但通常在儿童期最为常见,主要症状包括:
喘息:呼吸时发出哨子般的声音,尤其是在呼气时。
呼吸困难:特别是在体力活动或夜间时更为明显。
胸闷:感到胸部受到压迫或束缚。
咳嗽:尤其是夜间或清晨时常见,可能伴有痰液。
诱发因素:
过敏原:如花粉、尘螨、霉菌、宠物皮屑等。
刺激物:如烟雾、化学气体、强烈气味等。
运动:特别是在寒冷或干燥的条件下运动。
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等。
天气变化:如冷空气或湿度变化。
情绪因素:如压力、焦虑等。
治疗方法:
控制药物:使用长期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来减少气道炎症和预防症状发作。
缓解药物:使用快速缓解药物(如短效β2激动剂)来迅速缓解症状。
避免诱因:识别并尽量避免诱发哮喘的过敏原和刺激物。
自我管理:患者应学习自我监测肺功能、掌握正确的吸入器使用方法,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个体化的治疗计划。
溺水的类型——
干性溺水:溺水时,水进入喉部或声带,导致这些部位痉挛,阻止空气进入肺部,导致窒息。
湿性溺水:水进入肺部,妨碍气体交换,导致氧气不足和二氧化碳增加。次溺水(非致命性溺水):虽然个体曾被淹没,但经过急救处理后存活下来。
溺水的导致因素不会游泳或者游泳技能不足。水域的危险情况,如深水、强流、漩涡。安全意识不足,忽视水边的安全提醒和防护措施。突发状况,如抽筋、突然的疲劳或健康问题。酒精或药物影,导致判断力和反应能力下降。无监护游泳,特别是儿童,他们容易在无大人看护下发生溺水事故。溺水的急救措施保持冷静:若看到有人溺水,首先要保持冷静,迅速观察情况。
呼救:立即呼叫附近的人寻求帮助,拨打急救电话。安全救援:如自身具备救援能力且安全条件允许,可尝试接近并救援溺水者。记住,溺水者可能会因惊慌而抓住救援者,增加救援困难和风险,可借助漂浮物如救生圈、绳索、木板等来救人。
心肺复苏(CPR):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后,检查其呼吸和脉搏。如果没有呼吸或脉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急救护理: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时,将溺水者放置于稳定的侧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引起窒息。预防溺水学习游泳和急救知识:包括如何进行心肺复苏。
遵守水域安全规定:如不要在禁止游泳的地方游泳。提高安全意识:游泳时不要独自一人,特别是未成年人要有大人陪同。使用救生设备:如不会游泳或在船上时,应穿戴救生衣。
避免酒精和药物影响:游泳前和游泳时避免使用酒精或其他影响判断和反应能力的药物。溺水是严重且危险的紧急情况,了解它并掌握应对措施,能有效地防止悲剧的发生,从而保护自己的生命和他人的安全。
接下来,讲解员亲自示范患者在在哮喘发作时如何施救。
最后,由学生代表亲自实践。
为了持续提高学校的应急救护水平,我们计划将哮喘急救与其他急救技能一同纳入常规的安全教育课程,并定期进行演练。同时,将邀请专业医务人员定期来校授课,进一步完善师生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储备,而本次过敏性鼻炎合并哮喘防治现场应急演练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效果,为今后的校园安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将继续努力,确保每一个孩子在校园内的健康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