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1
白鹭飞渡 十里荷花
蝉催昼眠 蕊舒半夏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夏至的象征意义与它的寓意紧密相连,它象征着光明、温暖、丰收、团圆和健康。夏至不仅仅是一个天文气象学意义上的时间节点,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夏至的气候特点
夏至节气期间降水量很大,在江南地区会多次出现暴雨天气,严重的时候还会有洪涝灾害。在江淮一带,会有梅雨天气,空气变得非常潮湿,容易滋生霉菌、病菌。在北方地区,也会经常出现降雨。
夏至也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最长的一天,在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昼长夜短,每天接收到的光照都非常多,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秋天。夏至虽然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也是一年中少有的高温阶段,很容易中暑,需要及时避暑。
此外,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
夏至三候
一侯鹿角解
古人认为,麋与鹿虽属同科,但二者一属阴一属阳。鹿的角朝前生,所以属阳。夏至日阴气生而阳气始衰,所以阳性的鹿角便开始脱落。而麋因属阴,所以在冬至日角才脱落。
二侯蝉始鸣
雄性的知了在夏至后因感阴气之生便鼓腹而鸣。
三侯半夏生
半夏,药名,是一种喜阴的药草,因在仲夏的沼泽地或水田中出生而得名。
夏至的习俗
祭神祀祖
夏至是“四时八节”之一,民间自古以来有在此时庆祝丰收、祭祀祖先之俗,以祈求消灾年丰。古代农耕社会的人们在安居乐业之余择日拜神祭祖便有了各种定期节日,拜神祭祖丰盛祭贡品发展出节日宴饮活动,也渐渐形成一些约定俗成的庆祝方式,即所谓节庆民俗。
夏至吃面
古时,一般到夏至人们都会举行祭祀仪式,祈求苍天保佑灾消年丰。此时民间新麦方出,人们以面食敬神,自然就有了吃面的习俗。夏至新麦刚刚登场,所以吃面也有尝鲜的意思,人们可以从新面粉做成的口感较好的面条中汲取丰富营养成分。
消夏避伏
夏至日,妇女们即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古籍记载:“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吃馄饨
夏至这天,古代有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习俗。有谚语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