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引领 】 践行新课标,构建新课堂---河南省乡村首席教师张利朋工作室学习交流活动

.
创建于06-16
阅读 61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进一步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推进新课堂达标活动,河南省乡村首席张利朋小学语文工作室全体成员,就“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你在教学中是如何贯彻落实的?”的话题,进行了线下活动。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在教学中我是通过以下一些方式落实的:

 教师层面:

 1. 精心选择文本:挑选具有丰富审美内涵和艺术价值的课文,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

2. 多样化教学方法:运用朗诵、角色扮演、多媒体展示等手段,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美。

 学生层面:

 1. 深入阅读与感悟:鼓励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形成自己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受。

2. 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作、绘画、改编等,让学生将审美感悟转化为创造性的表达。

教学活动层面:

1. 举办主题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文学作品赏析会等,营造浓厚的审美氛围。

2. 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将审美眼光拓展到生活中,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

3. 利用课外资源:推荐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供学生课外阅读和欣赏,拓宽审美视野。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1. 课堂提问:在教学《鸟的天堂》一文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如“你认为鸟的天堂应该是什么样的?”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去想象并描述自己心中的理想状态,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促进了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2. 文本分析:利用《狼牙山五壮士》这一课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其行为背后的动机,通过角色分析和情节推理,培养学生深层次的逻辑思维能力。

3. 创意写作:鼓励学生以《我的奇思妙想》为题进行创作,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撰写关于未来世界的故事。这样的活动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也能增强其规划和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4. 批判性阅读:选取具有不同视角的文章,如一篇关于环保的报道和一篇反对观点的文章,让学生分析、比较和评价,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5. 哲学讨论:针对《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开展小型的哲学讨论会,引导学生探讨“为什么说这个人的行为是愚蠢的?”通过这种探讨,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判断和逻辑推理,提升思维的深度。

6. 思维导图:在学习《成语故事》时,让学生制作思维导图,将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主题意义等内容进行梳理和可视化展示。这种方法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组织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1. 引导欣赏语言之美 感受文章意境之美 语文教材体裁丰富且美育元素数不胜数,为了体会语言之美和意境之,要带领学生推敲文章的字词和语言,这样可以获得美的票陶和实现心灵的升华。首先赏析传神的词语,名家的作品之所以饱满丰富又形象生动,传神的词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在“红杏墙头春意闹”和“春风又绿江南岸”两句诗中用到了“闹”和

“绿”两个字,给人带来赏心悦目之感,这种意境之美是不言而喻的。再如,在《乌的天堂》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其中使用最传神的字莫过于“堆”这个字了,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仿佛看到了树叶层层叠叠拥簇在一起的场景,再加上“颤动”和“明亮”

等词语的修饰,更是将树叶明亮的色彩光泽展现得淋漓尽致。只要用心去琢磨这些词语,必定能够感受到文章所展现的意境之美。

2. 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拓展语文意境之美小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的影响,他们欣赏美的能力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进行合理想象。在阅读文章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事物发展规律进行推理,结合有关情景展开想象。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意境,感受文本意境之美,同时还有助于审美能力的提升,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例如,在学习《游园不值》这首诗时,陆游的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将读者带入美轮美奂的艺术意境中。为了体会诗词的诗情画意,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诗人,身处诗文意境之中。经过美妙的想象,学生不仅“看”到了红色杏花在风中摇曳的美妙场景,对诗词的意境之美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审美能力。

以六年级下册课文文言文二则为例:

1.审美鉴赏和创造

文言文及古诗的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在课堂中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每一个学生都开口读书,采用齐读、分角色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读书。通过读学生可以体会到韵律节奏美,学会用有节奏感的语言读文章,有感情的读课文

2.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在文言文中可以通过一个文言“字/词”使学生发散思维,例如:(1)古今异义:走,学生可以根据走的古义“跑”理解走马观花。

(2)一词多义,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学生根据前后文联系,理解文言文从而确定不同位置同一个字的不同用法。例:1⃣️虽与之俱学。之:代词,指认真听讲的人。2⃣️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之,助词,的。

  在教学中主要通过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掌握每一节课中所应该掌握的核心素养。

文化理解与传承: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理解与传承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语文知识,还要理解和尊重文化传统,通过学习语文,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教学过程中,我在讲解三年级下册《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让学生查资料了解这些节日以及习俗,同时讲解和节日有关的故事感受中华文化的历史悠远,在讲解《纸的发明》《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通过让学生看视频,查资料来感受古人的智慧和魅力。通过讲解古诗文、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体验和实践。

  此外,我经常引导学生尊重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例如,通过讲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讲解传统礼仪,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语文教学中,文化理解与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只有通过深入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语文,更好地成长为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感的公民。

文化的理解与传承:

  文化的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和基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命脉和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实施的:

①领悟古代经典诗词的精髓

  古代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古诗词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韵律熏陶着炎黄子孙的情操,其优美的语言、华丽的辞藻和真挚的情感润物无声地浸透到中华民族的每一根血脉。使我们的学生“腹有诗书气自华”应当是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因此,加强古代诗词的教学,深刻领悟古诗词的意蕴和精髓,对于提升小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的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如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先读懂诗的意思,然后要求学生展开想象:黄河与华山是多么的雄伟壮观!但这样的美景却落入敌人之手,生活在金朝统治下的人民过着怎么样的生活?从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对人民过上和平安宁的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学生领悟诗人丰富复杂的内心情感,体味诗人雄浑深远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②注重汉字文化内涵的挖掘

  汉字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每一个汉字都是一种传统文化的镌刻,它不仅是语言的载体和文化传播的工具,也是一种瑰丽文化的宝藏。挖掘汉字文化内涵,是提升学生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基本手段。如在教学综合性学习“汉字真有趣”中,我先让同学们看一下不同汉字的演变过程,然后提示学生发挥想象力,想一想在汉字没有发明之前,人们是如何表示不同的意象的?这样,引导学生深入到汉字的文化背景中去,让学生了解汉字的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从而激发了学生对汉字学习的浓厚兴趣,积淀了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提升了对传统文化的良好感知,有利于学生传统文化传承和理解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中贯彻落实美的鉴赏和创造,我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文学作品中的美。

2.朗读训练:通过朗读训练,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3.艺术结合:将语文教学与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多维度上感受和创造美。

4.生活联系:将文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比如观察自然景象后进行描写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创造美。

5.情境体验: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文学场景中,增强他们的感知和体验能力。

阅读 61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