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项目结束复盘反思时,如果再做这个项目就要配制出不同的泡泡水,吹出彩色泡泡。时隔两年,又做这个项目了。
这学期很不一样。活动之初,线上选课,没有宣讲,招了28人,去掉重复的,社团冲突的,两节课后剩下十几个人。真正的小班课!!
小班上课,相比之前一直带40多人,突然不适应了。这学期本来有想做的学科项目被pass了后,热情也一直提不起来,被要求做已经做过的项目就是发自内心的不情愿。(主动想做有差别)
最想突破泡泡水的难关。
因为有之前的经验,我很清楚每一步孩子们会遇到的困难,这学期提前设置了表格,想着孩子们如果能够借助表格科学配置,或者结合生活创意配置也是不错的。两节课后,孩子们分享的泡泡水配方来源之一是“拿来主义”,二是“凭借记忆中的估计”。我不太敢相信他们台上自信的“介绍”所谓的成果。能猜想到孩子们配置的过程,可能仅仅是先加一点洗衣液,再加一点胶水,只要能吹出来泡泡就行。这个一点是多少?估计是50ml吧,😂😂“拿来主义”很盛行,而且所有人乐此不疲。那么“自信”。
可以吗?玩可以,但我们是有目的地玩,配方这东西,要有材料,要有量,还要有效果。三年级上语文提出要留心观察,细致观察,三下要连续观察,虽然在蜜蜂一课中已经初步了解了科学实验的严谨性,可这离他们生活太遥远,他们生活中几乎没有要很严谨去做科学实验的情形,也可能真的没怎么进过实验室,使用精确的仪器操作过,也就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吧。带他们做?还是让他们自己想去做?后者吧!
楼下玩了两次,没有合适的泡泡水,怎么都不太尽兴。居然没有孩子去想怎样去配制更理想的泡泡水,只要能吹出泡泡就是成功的。突然觉得他们出发点只是为了玩而已,轻轻松松就行。偶尔有孩子找到我说说他的想法,加502,加白乳胶,每节课都在说这一方法,却不行动。
有老师与没老师是不同的,今天介入了!!(上次项目结项,因为心有遗憾,一直在关注着,搜集着各种信息,想完成大泡泡水配方。这次又找了妞做实验的器材,带着之前没有完成的目标,想着这次带孩子们成功了,也是有专利的人了。)带学生做实验。
这节课配制泡泡水,分工有操作员,记录员,观察员,计时员。先确定不变的量,再添加变量洗洁精,定量添加,记录颜色,保持时长,稳定性,弹性,大小等。随后添加胶水,记录结果,再添加甘油,记录结果。13次实验,根据记录员反馈,居然是第五次的效果最好。有弹性,还大。这跟我们以前做的实验了可不太一样最佳结果不是最后一次!
配制实验中的问题:
1.孩子们真的缺乏动手操作能力,滴管不会使用。
2.实验员操作不规范,最后不测量凭感觉添加。(不严谨!)
3.耐心不足,起初,做实验时所有人注意力高度集中,后期重复添加观察环节,部分孩子感觉枯燥。(不是每人都适合实验室的,科学家的生活可能并不精彩)
4.最终实验结果不一定是最佳方案。再次验证:成功可能来源于偶然!
5.关于添加材料,今天呈现的主要是我的预设,会不会形成思维定式,他们都照着做一模一样的。为什么添加某种材料?每次添加多少?为什么要这么添加?今天并没有很清楚地去了解,也是凭借感觉!!
今天带他们经历了一次这样的实验过程,不知道他们收获多少,我自己观察他们时收获挺多的。项目这事挺好,在小学生视野没有特别开阔的前提下是不是合适?太新的理念如果没有可落地的操作办法是否可行?项目怎么去服务学科教学,让教有所获,学有所得?项目阶段在预设中真的能随意开展吗,这个界限是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