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有方法,研学无止境。在鸟语花香的仲夏时节,我很荣幸能参加本次的赴京研训活动。本次的研训,不仅拓展了我的视野,更提升了我的思维高度。
北京市石景山区古城小学,秉承“生命教育”的办学理念,旨在唤醒生命的主题意识,引导生命的发展方向,给予生命的发展能力,成全生命的发展意义,让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中都有诗的内涵和诗的飘逸。生命教育就是一项帮助师生克服生命困难,促进尊重生命,提升生命能量,实现珍爱生命,巩固生命根基,以此构建美好生命,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事业。“生命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关注生命的个体成长和未来发展,成就生命的美好,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德育特色的形成,与本地的文化资源息息相关,与学校的办学理念相辅相成,与国家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发掘本地文化资源,将“大思政”理念融入课程教学,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德育活动,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艺术审美、劳动技能和爱国主义教育。
古城小学的德育特色是国防教育。通过开展少年童心向党、体验军旅生活、军事专家讲座、微军训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心、爱国情和爱国志。
围绕北京中轴线上的古建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此项活动不仅在德育工作中开展,而且已经融入了古小的课程教学之中,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
为探究数字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模式,将“双新”教学理念融入教学之中,实现数字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6月5日上午,由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科研中心主办,古城小学承办的石景山区第十七届教育教学研讨季“数字赋能教学质量提升”主题活动顺利召开。
郭蕊老师执教项目式学习《垃圾桶变形记》。本节课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为契机,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优势,把IPAD作为创建学习情境和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围绕“主体探究、综合渗透、合作活动、知行并进”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在课前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利用IPAD进行教学,创建了新型的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以学定教;交互软件进入课堂,学生通过动手设计和深度体验增强了对技术的感知,借助模型表达自己的创意构想,有助于真正实现“核心素养”下自主发展、实践创新。
马雪老师执教语文课《学习描写人物方法》。本节课发挥了点阵笔“即时性评价”、“针对性评价”功能。在评析小练笔环节引入点阵笔技术。,通过伴随式采集学生习作及评改的过程数据,利用同屏技术,以虚拟笔记的形式同步呈现带有批改笔记的习作评改内容,学生在屏幕前扮演小老师进行评价,帮助教师精准定位班级共性问题与学生个性问题,促进以学定教,以评促学。
王璐晖老师执教数学课《让数据说话》。本节课将信息技术运用到课堂中,在具体操作中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在互动反馈技术的辅助下,学生积极讨论、发表观点,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老师基于数字技术与数学课堂教学融合,在课中抓住学生的生成,及时处理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感受到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并且在真实情境中感受平均数的特点,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
美术教研组张晓娟、李锐彬、王丹和李梓靖四位老师以沙龙的形式进行了《数字赋能下的校园美展方案研讨》教研沙龙展示。研讨中,教师们将光影装置技术、AI智能技术、定格动画技术、全息影像技术和AR技术引入校园美展,与在场嘉宾进行生成式互动,带来了令全场震撼的视觉盛宴。通过新技术的运用,突破传统形式,带给学生沉浸式体验,运用多媒介丰富学生美展审美体验的途径,拓展了美展艺术的深度与广度,为教研活动营造了智慧的氛围。
聚焦新课标,赋能新课堂。在参加了北京石景山区古城小学的听评课教研活动中,我的收获很多。精彩纷呈的课堂,挥洒自如的教师,求知若渴的孩子,每一个画面,每一个瞬间,每一个板书,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思维的启迪和视界的开阔。
古城小学的领导和老师们,致力于打造跨学科融合,顺应学认知生成的课堂教学。授课前,学生按照学习单上的学习任务和目标完成自主预习,老师根据课程惊心准备教具;授课中,老师利用多元化的数字手段如希沃白板、平板电脑、点阵笔等现代数字技术组织教学。根据课型特点和课标要求,老师培养学生相应的表达能力和动作思维,如美术课的无稿剪纸、光影动画、蘑菇森林作品,语文课的绘制心情曲线理解课文、习作练习、识字板多角度识字,科学课的水果电池创作,校本课程的民间艺术交流汇报和京剧表演......学生们学到的不仅是文化知识,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积淀与传承,更是艺术审美的熏陶和爱国情感的升华。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次的学习之旅,让我收获良多,也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撑。期待,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有更多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