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齐步调

香蕉三班
创建于2024-06-16
阅读 26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家庭是塑造孩子健康人格的第一环境,如果说幼儿园教育是“阳光”,那么家庭教育则是那丰沃的“土壤”。

——陈鹤琴

案例

      瑞瑞的爸爸妈妈都在外地打工,三岁的瑞瑞一上幼儿园就成了住宿生。奶奶告诉生活老师:“瑞瑞在家不喜欢吃肉,只喜欢吃素菜。没关系,他只要吃饱就行。”

      在幼儿园里,生活老师每天都在进餐前对菜的名称、颜色、味道及营养进行一番有趣的描述,也会让小朋友先尝菜,然后说说食物的味道。渐渐地,老师欣喜地发现,瑞瑞也开始吃肉了。但是,一个假期后,瑞瑞又回到了老样子。

案例分析

     许多幼儿在家与在幼儿园的个性、学习、行为、交往等方面表现截然不同。例如,有的幼儿在家调皮、任性,在幼儿园却乖巧、守规则;有的幼儿在家活泼外向,在幼儿园却沉默不语;有的幼儿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幼儿园却是自我服务的小能手。造成幼儿表现不一的原因很多,归根结底是家园教育不一致。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指出:“幼儿教育是一种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结合才能取得充分的功效。”案例中的瑞瑞在幼儿园一学期的生活与学习中,经过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同伴间的相互影响,挑食的毛病得到了改善。老师本以为这个良好的开端可以固化为瑞瑞长久的习惯,可是两个月的假期却使瑞瑞已经形成的习惯化为泡影。

       陶行知先生说:“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坏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吃它的亏。”良好的习惯可使孩子生活和学习井然有序、充满生机,相反,坏习惯则会使孩子的生活杂乱无章,以致影响孩子的身体、心理健康及终身发展。

      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幼儿园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幼儿园的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经不起冲击。家长与老师应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保持家园教育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在和谐一致的教育环境中健康成长。

教育策略

一、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1.走出智力第一的家庭教育误区

  不少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偏重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对制约孩子成长的非智力因素,如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则很少关注。

2.走出宠爱过度的家庭教育误区

父母爱孩子天经地义,但应爱得适当,爱得合理,爱中有教,教中有爱,而不是毫无原则地溺爱。

3.走出动辄体罚的家庭教育误区

      孩子由于年龄小,难免会因为贪玩、好奇而闯祸,但家长不应随意体罚孩子,而应尽可能以说服教育为主。

4.走出心灵施暴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要努力做到理解、尊重孩子。如果家长对犯了错误或没有长进的孩子不是循循善诱、耐心开导,而是讽刺挖苦,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5.走出氛围不良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给孩子做好表率。很多家庭中存在着一对矛盾,一方面,家长希望孩子成才;而另一方面,家庭的氛围却不利于孩子成长。

6.走出物质刺激的家庭教育误区

      家长应多给孩子精神上的激励。过分的物质奖励,容易使孩子走向功利主义的歧途。

二、积极配合,与幼儿园教育同步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否则会事倍功半。

      家长要多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反馈给老师,配合老师实施教育计划,与老师一起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制订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案,取得教育一致性,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互促进,巩固教育成果。

三、正视家园沟通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家园沟通认识不足

      有些孩子自理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家长对自己的孩子比较放心,对眼前的状态也比较满意,觉得没必要再与老师沟通,甚至极力回避老师的家访。

      有些孩子调皮、爱打闹,家长则认为主动找老师沟通无异于“自投罗网”,何必向老师提起这些让自己没面子的事呢?

       还有一些家长想当然地认为老师很忙,便拖着不主动去找老师交流。

      也有极个别的家长认为,孩子既然交给了幼儿园,一切都是幼儿园的事,家长就不必过问了。

2.家长没时间去幼儿园与老师沟通

      这个问题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家长忙于自己的事业,忽视对孩子的教育;另一种情况是单亲家庭的家长或生活、工作不够稳定的家长,自身的生活压力很大,整天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无心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

3.不知道应该和老师谈什么

     有的家长是因为不知道怎样与老师开启教育话题而回避沟通。这样的家长平时不太关心孩子的思想、学习、行为表现,也不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习惯,他们对孩子也没有具体的要求,认为年龄的增长会使孩子的发展水到渠成,即使老师主动找到他们谈孩子的教育问题,他们也常常一脸茫然。

4.不愿意反映孩子在家中的不良表现

     对于孩子在家庭中的不良表现,不少家长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不愿意向老师讲述。有的家长觉得向老师讲述孩子的不良表现会使孩子在老师、小伙伴面前丢面子,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激化自己和孩子之间的矛盾;有的家长担心反映了孩子在家中的不良表现,会给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

5.不相信老师反映的情况

      俗话说,孩子总是自己的好。有的家长不愿意相信老师反映的孩子的缺点、问题,在他们眼中,自己的孩子是可爱的、完美的,听到老师反映自己孩子的问题后,他们不能接受,认为老师对孩子有成见。这样的家长通常也不大愿意主动到幼儿园与老师沟通。

针对这样的问题,家长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任为前提。老师与家长的目标是一致的,家长要从心理上接受老师对孩子的评价。

(2)寻找契机。很多家长认为,想和老师交流只要参加家长会就够了。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因为老师在家长会上不可能讲得面面俱到,无法针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与每一位家长进行深入交谈。

(3)不护短,实事求是。家长不应讳疾忌医,护孩子的短,而应中肯、坦诚地把孩子在家的表现如实地向老师反映,既不掩饰孩子的缺点,也不隐瞒孩子的优点,尽量让老师对孩子有一个客观、全面的了解。

(4)做好准备。家长每次和老师沟通前都应确定好交流的主要话题,考虑好自己的处理意见和解决方法,以便交流时能有明确的目标,取得最好的交流效果。

(5)形式多种。家长同老师交流,除了家长会、家访、家园联系栏外,还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电话、短信、班级QQ、微信等与老师沟通。

四、积极参加活动

      家长应积极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各种活动,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各方面的发展情况,以便与幼儿园配合,对孩子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

      家长可以申请进入家长委员会,思考幼儿园的教育问题,保持家长集体和教师集体的经常联系。

五、在外务工的父母要正确对待子女教育

1.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

      父母外出务工是当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这样虽然物质条件改善了,但是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缺位,往往使孩子出现品德、心理健康等问题。一般情况下,父母尽可能不要一起外出务工,如果必须同时外出务工,孩子的监护人应身心健康、有责任感,能够在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照顾。

2.亲情沟通

      在外务工的父母,除了逢年过节尽可能回家和家人团聚外,平时要坚持经常和孩子通话。还可以通过寄照片、送礼物、视频聊天、保存孩子的作品等方式使孩子感受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

      总之,家园共育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家园共育,家长和教师可以形成紧密合作与沟通的关系,为孩子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关注,携手为孩子创造一个稳定、安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助力孩子在成长中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阅读 26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