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来信

东风寄千愁
创建于06-15
阅读 35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来信一   古人的邀约

  古人的消暑方式:古代消暑,首先就是选择绿树葱茏的山中。宋人陆游《六七月山中甚凉》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乐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写的就是山中松风时起,凉意拂人,实在是溽暑难忍之意的清凉天地。桥畔、池边涉临水面,周围的气温要低一些,而也是人们避暑佳处。唐人刘禹锡赋诗描写水亭纳凉情景:"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凡。"在风光秀丽、林茂竹翠的地方修建房含,也是古人消暑的一种方式,唐人王维就在陕西终南山下建竹里馆,且赋诗咏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唐代以后,还有一种供消暑的凉殿,采用水循环的方法:

   用扇轮摇转,将其冷气送入殷中,同时用机械能力将水送向屋顶,并沿檐而下,成为人造水帘,冷气袭人,从而达到纳凉效。

   古代民间也有很多消暑器具,常见的是“竹夫人”,曹雪芹在《红楼梦》小说中就写到这东西。薛宝钗出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天妻不到冬。"谜底即是“竹夫人”,这种竹夫人长约1米,系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

    此外,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树古人消暑纳凉法也作过精彩的描述:霍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月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这里既介绍古人祛暑消热方法,还阐述了其中的科学道理。

有关夏天的古代文化: 

1.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李昂《夏日联句》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2、首夏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3.仲夏

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

               ——杜甫《夏夜叹》

4.长夏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亭幽。

                ——杜甫《忸村》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生成。

                ——张未《夏日三首》


夏天的代表诗: 

 江楼夕望招客

    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心风吹古木晴无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凉爽。

来信三     遇夏遇“栀”音

  在这过程中,同学们都诉说了自己对朋友的感受,也诉说了自己对知音的理解和周围的朋友的知音。

来信四    光阴绝笔夏日长

亲爱的乐责少年们:你们好!

   仲夏的凉风吹走炙热的焦虑,橙色黄昏相拥薄荷的黎明。古人眼中的夏天总诗情画意,而我们肆意张扬。少有凌云,肆意轻扬,彼时阳光正好。窗畔书声琅琅,林荫梧桐萧萧。书楼青藤缠,操场红萸绽。纤尘不染少年郎,风华正茂读书时。盛夏,淡淡的栀子花的气息弥漫在空气里,透过树隙间的太阳洒下,那稀稀零零的阳光、柔和的光线散在整个盛夏里。一切好似定格,静静留在时光里。

“我喜欢夏日的永昼,

我喜欢在多风的黄昏

独坐在傍山的阳台上。

小山谷里稻浪推涌,

美好的稻香翻腾着。

慢慢地,

绚丽的云霞被浣净

了柔和的晚星一一

就位。” 

            ——张晓风《我喜欢》

  谈及夏天我们会想到空气中蔓延的枙子花的香味,会想到六一儿童节洋溢着的天真色彩,夏天,是冰块碰撞杯壁时发出的声音,是劈开西瓜时瞬间的脆响。它是“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它是那些怀揣着希望的日子。 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希望同学们收好这封“夏日来信”,因为“我们存在于一生仅一次的当下”,所以在蓬勃生命里,我们当迎来不荒废、有动力的日子,收获更丰富的自己。

    阳光正好,风过林梢,彼时我们正当年少。我们相遇在盛夏,而盛夏永不结束!

阅读 35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