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继续推进“跟着课本去旅行”学科融合主题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赵州桥融合课程的第三阶段,我校积极推进综合实践、语文、科学、美术、劳动和音乐等学科的教学,通过桥韵传情,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走进赵州桥。
桥韵研学行
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贾栩硕和张丽老师组织学生前往赵县的赵州桥参观学习,并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考察、采访专业人士等方式解决了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将课堂上的书本学习延伸到了课堂外的研学探究。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语文书上赵州桥的修建者石匠李春,这一刻更加生动真实地出现在了学生的面前。孩子们对于赵州桥的认识和了解已远远超过了语文教科书上的相关内容。
面对眼前的赵州桥,孩子们除了落实语文课本上对赵州桥的描述,还通过与专业人士谈话学到了课本以外的东西,并认真地记下笔记。这种亲身体验的学习方式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当学生们踏入赵州桥博物馆的那一刻,他们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世界。博物馆内古朴典雅的装饰和精致的展览品营造出一种庄重而又不失生动的氛围。在这里学生们能够近距离地观察赵州桥的结构和设计,通过观察与触摸,试图理解这座古老桥梁的建造原理和美学价值。
研学活动中,孩子们还利用工具和查找的资料进行问题解决,分组合作完成了关于赵州桥的传说故事、设计原理以及经济价值等问题的研究。在合作过程中,学生们需要学会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分工协作,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技巧。
传承桥梁设计智慧
一架雄伟的赵州桥,横跨在清澈的洛河之上,宛如古代巨龙展翅飞翔。赵州桥作为一座历史悠久的石拱桥,为语文课和科学课的融合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学生除了在学习完赵州桥相关课文及历史沿革,去实地感受赵州桥的美观与坚固,还可以深度钻研赵州桥的结构设计理念及方法,因此两个班的科学老师与语文老师一起分析了赵州桥的桥梁结构,探讨了拱形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科学老师李婧和袁文婧通过讲述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工程技术,引发学生对古代工程奇迹的好奇心。 首先通过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发现拱形特点,然后简述拱形结构及在建筑中的应用,接着由学生动手搭建拱形结构以体验其稳定性。最后讨论拱形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并鼓励学生提问,培养探究精神。
学生利用卡纸和铅笔盒,小组合作塔建平面桥和拱形桥模型,在搭建模型的过程中学生知道了拱形结构比平面结构更加稳定,承重能力更强。两位老师通过让学生亲身实践,让复杂抽象的力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学生在学习赵州桥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知识:测量拱形尺寸,分析稳定性与尺寸关系;物理知识:实验感知拱形受力特点;工程应用知识:讨论拱形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等,还感受到了建筑之美。
赵州桥,不仅是一座文化遗产,更是一座连接历史与现代、工程与艺术的桥梁,启迪着学生们对世界的探索和思考。
桥梁美学探索课
在学生从赵州桥研学回来、学习了解赵州桥设计原理之后,学生已经掌握赵州桥的建筑结构和原理,明白了赵州桥“千年不倒”的原因,赵州桥不仅坚固而且美观,因此在课堂上美术老师将美术、语文和科学的知识相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桥梁之美,通过美术创作展示赵州桥的魅力。
美术老师韩欢和张筱晶通过深入解析赵州桥的设计理念和结构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古代桥梁建筑的智慧。同时结合美术设计元素,巧妙地将赵州桥这一历史瑰宝与现代美术设计相结合,并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自己的桥梁模型,感受桥梁的魅力。
赵州桥为美术、语文和科学的融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机会。通过综合实践活动、跨学科课堂和互动学习等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欣赏赵州桥艺术美的同时,深入了解其历史文化背景和建筑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通过深入探索赵州桥的经典设计元素,如优雅的曲线和坚固的结构,引导孩子们将这份古典韵味融入到家乡桥梁的设计中。这种跨时代的创意碰撞,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灵感,也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刻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的魅力,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文化自信与创造力。
赵州桥音韵之旅
《小放牛》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民歌,歌曲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民间特色,其歌词是为赞颂赵州桥而写,运用前休止的切分节奏和问答形式,使歌曲朗朗上口、充满童趣。
在学生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力量和魅力之后,为继续学习领悟赵州桥的特色,音乐老师史秀丽和杨晓晔在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艺术的元素,让学生更深入地感知赵州桥的人文底蕴和特色。
史秀丽老师在教学生学唱《小放牛》时,先引导学生感受歌词,体会歌词的含义。学生通过学习歌词,发现语文课上赵州桥建造者是李春,歌词中是鲁班。史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明白了歌词运用“借喻”,鲁班是建筑业的始祖,技术精湛,用鲁班的手艺来比喻最赵州桥的坚固最为不过了,也让学生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接下来学生结合美术课上的作品,从美学的角度感受赵州桥的魅力,通过和语文、美术学科的融合,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用自豪、富有激情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表达对赵州桥的敬意和赞美,最后学生也化身小小推荐官,发出了“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河北”的号召。
杨晓晔老师通过情景创设的方式将学生代入属于赵州桥的神话世界,带领孩子们经历入梦、造梦、梦醒三个阶段,沉浸式体验传统民歌中蕴含的包罗万象的文化魅力。音乐老师从神话故事里赵州桥的“巧匠”主题出发,展现了一个与语文课本中不同的故事,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结合音乐特有的韵律与节奏,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兴趣。在学唱过程中,除了讲神话,老师还邀请学生亲身体验演出歌词中张果老、柴王爷的故事,实现了与语文课本中所讲史实的融合,让孩子们亲自成为一首歌曲、一段神话梦境的造梦之人。
最后,老师让孩子们欣赏了古今不同改编版的《小放牛》,并为“巧匠”赋予新的含义,使学生们明白了传统民歌对文化与艺术的传播有着深远的价值,是与赵州桥一样珍贵的存在,是属于音乐领域的跨越时空、时间的艺术之桥。
制作“理想之桥”
通过语文、科学、美术和音乐学科的融合,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全面展示赵州桥的历史文化、科学意义和艺术价值。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学生对赵州桥的认识,还促进了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为赵州桥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因此在赵州桥的探究基础上,贾栩硕老师和张丽老师组织学生动手劳动,打造“我的理想之桥”。
两位老师以“我的理想之桥”为主题进行劳动课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还能帮助他们结合各学科知识,理解并实践设计的概念。从赵州桥到世界名桥的介绍,两位老师引导学生们拓宽视野,对桥梁的设计和建设有了更深的了解。通过了解这些名桥的特点和背后的故事,学生们可以从中汲取灵感,为自己的设计打下基础。
设计桥梁的注意事项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学生们需要考虑到桥梁的承重能力、稳定性、美观性等多个方面,这也是前序科学和美术学习的应用。通过亲自动手制作,学生们可以将自己的设计理念付诸实践,将自己的兴趣和创意转化为具体的作品。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让他们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之桥。
通过此次研学和各学科“跨界”的学习,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用双手去触摸、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感受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游”学相长,立德树人,此次研学活动将“课堂”延伸到课外,通过走出校园,让同学们能研有所思、学有所获、旅有所感、行有所成。
“跨”学科学习无论是从学生基础能力发展还是综合能力发展来看,都有单科教学不能比拟的优点,音乐和美术运用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语言,自古以来,语言文字就和音乐、美术结了缘。人类的信息传递,就是从音响、图像系统到语言文字符号系统,再发展到今天的语言符号系统和音像系统的结合。除此之外再加上科学的设计原理、优美的图案和花纹以及动手劳动的快乐,学生在这一系列课程的学习中定能全方位地感受赵州桥的美,领略古人的智慧,并通过动手操作加以创新,做出自己的“理想之桥”,相信学生经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能以本次学科融合主题课程为例,将赵州桥的知识迁移到其他知名桥梁,学生多学科融会贯通能力、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小组合作交流能力等也能得到大幅提升。
通过桥韵传情,融合多元知识,培养全面素养的新路径,学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准备好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请大家拭目以待,期待他们的精彩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