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镜头去学佛-------成实宗祖庭草堂寺、鸠摩罗什及其他

李文勇
创建于06-15
阅读 2108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草堂寺距离西安市西南五十公里左右的鄠邑区(以前称户县)内。咋一听“草堂寺”名字,好多人还以为是一个不起眼的寺庙,其实不然。草堂寺从建寺到现在,已经有1600多年的悠久历史。汉传佛教早期的经文,大都从这里翻译成汉文。这里不仅产生了汉传佛教“三论宗”、“成实宗”两个分宗,而且,从这里译出的经文,直接影响着佛教在中土地发展兴盛。通过对草堂寺和鸠摩罗什的了解,可以窥见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启蒙发芽的全过程。本文主人翁鸠摩罗什的一生和“草堂寺”的兴衰,是汉传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兴盛的一个缩影,也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中国的佛教文化逐渐的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并与中国传统儒、道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共同把华夏文明带入一个崭新时期!

      有人说草堂寺低调得不起眼,不无道理。这里没有高大气派的山门,也没有让人仰望掉帽子菩萨像,更没有一排接一排的香蜡纸炮摊点。第一次到草堂寺,首先映入眼帘是三间红墙黛瓦的房子,雕梁画栋的屋檐中央,镶嵌着赵朴初书写的“草堂寺”三个鎏金字。房子正门常年关闭,游客进入需从右边的小门走。可能是草堂寺大门前的公路路基过高的原因,站在门前的公路上,怎么看草堂寺也高不起来,只有寺门前面一对石狮子,才给这一座千年古寺带来古朴和威严!

    草堂寺原来是后秦皇帝姚兴的逍遥园。我个人理解,这个逍遥园应该是姚兴休闲娱乐的地方。公元401年,姚兴迎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居于此,然后又在各地选调八百名僧人。人多了房子不够住,他们便苫草为堂,配合鸠摩罗什翻译佛经。由此可见,后秦皇帝姚兴对佛教和佛经翻译的重视程度,从中也让人隐隐约约地感受到草堂寺当时的盛况!

    从终南山驱车赶到草堂寺已经中午时分,利用吃饭时间代替休息。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拜谒这一座千年古寺。关于草堂寺以及草堂寺里厚重的人文历史,没有三天三夜时间是讲不完说不完的。法师翻经处,雅俗谈草堂。由于美篇篇幅所限,只能总体上,从几个方面谈谈对草堂寺的大致印象吧!

     第一是草堂寺占地近300亩,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展布,依次是山门、天王殿、钟楼和鼓楼、大雄宝殿、大悲殿、地藏殿和三圣殿、厢房、法堂,藏经楼位于草堂寺后面,大气壮观,屈指可数。两翼是历代碑亭,后来又增加一栋鸠摩罗什纪念堂。东侧院内种植有成熟待收割的小麦,菜畴与麦地相邻,实现了禅农和自养;西侧院内有关中八景之一的草堂烟雾井、舍利塔、二柏一眼井等景观,给草堂寺增添了一种种神秘的色彩。

    第二是意境幽邃,寺里各条曲径都通幽,参天古树突兀于各种郁郁葱葱的植被之间。特别是三亩多竹林集中连片,在西部平原地区非常少见。即便是中午,曲径光影斑驳,游客走在上面,也没有感觉到紫外线地过度照射。寺里香客不多,倘佯在这茂林修竹之间,让人不得不佩服后秦皇帝姚兴慧眼选址。朝廷的更迭,草堂寺的兴衰,草堂寺一直远离市井地喧哗,给人一种置身事外的感觉。这里,从古至今都是修行、译经的好地方!

    第三是草堂寺作为著名古刹,历史悠久,古迹、文物繁多,文化沉淀丰厚。草堂寺经历了千余年的历史沧桑,高僧辈出。历代文人墨客在此寻幽觅古,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文。用纯玉石镶拼而成的鸠摩罗什舍利塔、明代铸的大钟、明代和现代玉卧佛、名人诗文碑刻,以及自然景观“烟雾井”等等,给人以时空穿越,与古代先贤对话的感觉。千辛万苦从两千里外的豫南来一次,没有能够亲眼目睹鸠摩罗什大师的舌舍利,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

00:27
00:44

    大家知道,草堂寺是中国最早,也是延续时间最久的佛经翻译场地。鸠摩罗什在这里讲经、译经十三年,翻译了众多佛经,《成实论》就是其中之一。

  《成实论》是小乘佛教的经文。佛灭度九百年后,一个生于中天竺婆罗门族,名字叫诃梨跋摩的佛教弟子所著,鸠摩罗什到后秦草堂寺之后,曾译此论。他的弟子僧睿等人,传习、弘扬《成实论》教义,成实宗而《成实论》得名,自成一派。鸠摩罗什最早把《成实论》翻译并弘传到中土,因此,后人把鸠摩罗什尊为成实宗开山祖师,草堂寺也被尊为成实宗的祖庭。

   从南北朝到唐初的 250年间,成实宗弘传的范围非常广,最为盛行的时候是南北朝时代,尤其是南朝梁代。在南北朝时代建立了成实学派的南北两大系统──寿春系和彭城系。到了唐代,佛教论师们,把成实宗划为小乘佛教后,研究者遂日益减少。除此之外,大乘佛教在唐代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三论宗逐渐兴起等原因,促使了成实宗的衰落。

    《成实论》合计二十卷(或十六卷),“实”指四谛,“成实”的意思,就是成立四谛的道理。该论主要讲“我空”,兼讲“法空”。在佛教史上,此论被认为是一部由小乘空宗向大乘空宗过渡的著作。因此,《成实论》一直受到佛门弟子的重视。

    简要介绍一下诃梨跋摩。诃梨跋摩是公元三、四世纪间印度佛学思想家,生于中天竺婆罗门族。曾经做过摩揭陀国国师。据资料介绍,诃梨跋摩原为说“说一切有部”的僧人。“一切有部”主张“诸法实有”的观点。后来,他受大众部的影响而著《成实论》,反过来去批判“说一切有部”。其主题思想是人法两空,认为人法皆无自性,人法两空。

  《成实论》通过对佛教“名相”的分析,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思想,进一步探讨佛陀“四谛”的道理。该论认为世间一切苦,都根源于“业”,由于“业从烦恼生”,因此,灭业的根本在于灭除烦恼。《成实论》认为,世界上没有单一独立的、自我存在的、自我决定的永恒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合成的、相对的、暂时的。

    成实宗的要旨,不外于“三心、二谛、二空”论。“三心”即:假名心、法心、空心,并谓若灭除此三心则可脱离三界;“二谛”是指世谛(有我)、第一义谛(无我);“二空”是指人空、法空。(这一段文字来源于网络)

    为了便于理解,我觉得有必要解释一下什么叫“说一切有部”。“说一切有部”就是原始佛教里的一个支派,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主张“诸法实有”的观点,其观点与成实论相反。

再一个需要解释的是“四谛”。“四谛”是指“苦、集、灭、道”四种观点。诃梨跋摩认为,“苦、集、灭、道”是佛教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构成了佛教教义的基础。苦谛是佛教首先提出的观点,它阐述了生命的本质是苦难。佛教认为,人生充满了痛苦,无论是生理上的老病死,还是心理上的贪嗔痴,都是苦的表现。集谛解释了痛苦产生的原因。佛教认为,痛苦并非无缘无故的存在,而是由人们的贪欲、瞋恨和无明(不了解事物的真实性质)等烦恼引起的。这些烦恼导致人们集聚各种恶业,从而招致痛苦的结果。道谛提供了达到涅槃的路径。(这一段文字来源于网络)

    说起草堂寺和成实宗,鸠摩罗什是一位回避不了的人物。

     鸠摩罗什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坎坷,历尽磨难,到了晚年事业才有所成就。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家世显赫,几代人都担任过国相。他的父亲叫鸠摩罗炎,本来可以继承相位,他却请辞出家,周游各国修道。他顺着丝绸之路,一直向东经过葱岭,也就是现代人们说的帕米尔高原,到达龟兹国(今新疆库页县)。龟兹王白纯知道他天性聪颖,行有大节,是一位贤明的人,于是便亲自到城郊迎接他的到来。而且,还并聘请他做国师。俗话说,人的运气来了门板都挡不住。恰巧龟兹王有个妹妹,聪明貌美,西域诸国争相请婚,都被她婉言拒绝。唯独对鸠摩罗炎一见钟情,非他不嫁。于是,龟兹王就把妹妹嫁给了这位年轻的国师。再后来便有了鸠摩罗什。

     有资料说,鸠摩罗什时还在娘胎里的时候,一次供养的僧侣给他母亲讲佛法,不知道什么原因,他母亲突然无师自通,听懂了天竺语,而且还可以用天竺语和论师辩论佛法。不久,鸠摩罗什出世。说来也奇怪,鸠摩罗什出生后,他母亲仿佛失忆了一样,居然忘记了天竺语。有位阿罗汉听说这一奇闻后说:佛陀大弟子舍利弗在母胎时,其母也拥有了超常的智慧。并预言,她必定是怀有智慧之子。于是,便有了鸠摩罗什是舍利弗转世的传说。

    按现在地说法,鸠摩罗什是个混血儿。据说,他长相十分出众,三岁的时候就会认字,五岁可以阅读各类书籍,七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带着他一同出家修道,在他十二岁的时候,随着母亲返回龟兹,在途中他学会了很多佛教经译,每天能背诵几万字的偈颂。可能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龟兹期间,他刻苦钻研经论,认真学习梵文和汉语,其名声就传遍西域了各地。

    就在鸠摩罗什潜心修佛期间,天下局势发生了变化。前秦皇帝派大将吕光攻打龟兹国,占领了龟兹国之后,鸠摩罗什成了俘儒。吕光为了羞辱鸠摩罗什,先是把他灌醉,然后把他和龟兹国公主阿谒耶未帝一起,关在一间屋子里。于是,一夜过后,生米也就煮成了熟饭,破了酒戒和色戒。这一年,正好鸠摩罗什36岁,恰恰应了一位相师的话:鸠摩罗什如果36岁不破戒,将成为第二个佛陀。即便这样,鸠摩罗什也是佛心不改,继续研经说法。

    吕光统一龟兹等36国之后,又经历数年征战,统一了中国西北各国。公元396年,吕光建立大凉国,史称后凉。吕光死后,兄弟互相残杀,最终于公元403年被后秦取代。

    后秦皇帝姚兴是一位崇尚佛教的主。公元401年,鸠摩罗什早已经是佛教界的一代领袖,声名远播。后秦皇帝姚兴便想办法,把困顿凉州17年的鸠摩罗什大师迎请到长安,腾出自己的逍遥园,让鸠摩罗什等众僧译经说法。鸠摩罗什来到逍遥园(草堂寺)时已经58岁,到70岁圆寂,合计近13年。期间,鸠摩罗什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典。有人把他与玄奘法师相媲美,将他们两人比作马车的两个轮子,鸟的两个翅膀,恰如其分。同时,鸠摩罗什还培养了一大批佛教弟子。资料说,鸠摩罗什弟子三千人,有“四圣、八俊、十哲”之称的道生、僧肇、僧睿等弟子,他们都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鸠摩罗什生活在一个动乱时代,命运多舛,历尽磨难。即便是朝廷地更迭,人世间地动荡,始终没有改变对佛的信仰。在他的心目中,佛经里才有他理想中的“净土”。在草堂寺译经弘法的十三年,是他厚积薄发、事业有成的辉煌时期。期间,也曾经发生过一些有趣的事情,让他生后饱受诟病。

    据说有一次,后秦皇帝姚兴率众人听鸠摩罗什讲经,鸠摩罗什突然告诉皇帝,他的肩膀上站了两个小人,要让他们消失,只有用妇女。姚兴想了半天,感觉鸠摩罗什大师在佛学方面有很大的造诣,不应该后继无人,不然的话,大师一旦去世,那么法种就会灭绝。既然他能看到我肩膀上站了两个小人,并且只有用妇女才能消失,说不定就是天意。于是就赐给他一名宫女做老婆,又挑选十名歌伎给他,使鸠摩罗什再次破戒。说来也奇怪,鸠摩罗什和宫女结合之后,居然还生育了两个儿子。娶妻生子,可是出家人破了大戒的事,有悖于佛门“怀中有色,心中而无色”的规法。这一下可不得了了,消息很快在草堂寺传开。这些佛弟子们私下议论纷纷,有谴责的,有说风凉话的,还有的说师父能这样,大家不也可以效仿------一段时间让鸠摩罗什非常难堪。后来,鸠摩罗什每每在讲学中总会用“臭泥中生莲花”来比作自己,要求弟子们“但采莲花勿取臭泥”。即便这样,有些胆子大的弟子也偷偷地在外面娶妻破戒,这让鸠摩罗什感到十分心痛。

    针对这种情况,鸠摩罗什召集草堂寺的僧人们,拿出满满一钵盂绣花针说,如果你们能跟我一样吞下这些针,我就同意你们娶妻。说罢,便将钢针一口一口地吞吃下去。众人惊愕,觉得鸠摩罗什不是凡人,再也不敢效仿了。于是,便断了娶妻的念头。

    有一天,法和和尚来访,谈话间,鸠摩罗什大师心绪感慨万千,对于破戒之事懊悔不已!于是,赋诗一首《赠沙门法和》:“心山育明德,流薰万由延。哀鸾孤桐上,清音彻九天”。这首诗,可以说是鸠摩罗什大师心态地表白,也是他一生完整的写照。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图片来源于网络

     公元413年4月23日,鸠摩罗什大师感觉自己大限将至,于是,对守候在身边的僧睿等弟子说:“若我所译经典,合乎佛意,愿我死后,荼毗(火化)时,舌根不坏”,说罢便与世长辞------

    鸠摩罗什大师圆寂以后,弟子们按照他的遗嘱,依照佛教礼仪予以火葬。果然,鸠摩罗什肉身尽化,唯有舌头不烂,化为舌舍利。后来,弟子们为他建造舍利塔时,就将他的舌舍利子供奉在舍利塔下。这座高2.33米的鸠摩罗什舍利塔,由八种不同颜色的和田玉石镶砌而成,已成为草堂寺的镇寺之宝。为了更好的保护舍利塔,草堂寺的释子们,在舍利塔上面建起一处亭子,除规定时间对游客开放外,其余时间游客只能从门缝里窥看。

    岁月悠悠,斯人已逝。转瞬间,春夏秋冬的季节变换,已经在草堂寺轮回一千六百多次。“十万流沙来振锡,三千弟子共译经”的场景再也无法复制。经过鸠摩罗什等众僧翻译的佛经,早已从草堂寺传遍大江南北,远播日本、朝鲜半岛等地方,中土的佛教从这里走向兴盛!不可否认,草堂寺成就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也因此让草堂寺名扬天下,无数大德高僧,也通过草堂寺里鸠摩罗什翻译的经文,探寻出修佛法门,最终修得正果。

    草堂寺经历了汉传佛教的兴与衰,也见证了汉传佛教的萌芽、传承和发展。如今,欣逢盛世,草堂寺无草堂。不变的是,承载着佛的慈悲和加持的晨钟暮鼓、袅袅香火。

   写到这里,感慨万千!不禁让我想起仓央嘉措的诗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并以此怀念翻译家、佛教成实宗和三论宗宗祖鸠摩罗什大师!

 

图   片:李文勇

视   频:李文勇

文   字:李文勇

阅读 2108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