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加班作为管理手段,有事没事每天加班”“下班要看领导脸色,领导下班才能走”……近日,某地县残联搞无意义的“加班文化”被公开通报。摸鱼式加班的目的不在于完成任务、自我充电,而是为了在领导面前“刷存在”“混脸熟”。如此加班,其实是形式主义作祟。有网友担忧:形式主义加班,正在毁掉年轻人。
加班,本来是一种正常现象。有些工作比较急,有时突然接到紧急任务,有时阶段性工作比较重要,而暂时放下了某些不太急的工作,让工作有一些积压,只有通过加班才能完成。这些情况下,加班在所难免。但现实中,很多“加班”走了形变了味,变成了陪加班、假加班。比如,有些单位有些部门,领导在办公室不走,下属就不走,不管有没有事做,都得陪着一起加班,只为引起领导注意,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很多工作明明白天可以做完,但是就是拖着,反正晚上得加班。至于加班做什么,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有加班的姿态,哪怕坐在那里耍手机、聊天、打游戏,无事可做也不要紧。
有人反映:磨洋工的人一个任务总干不完,而高效工作的人领导会再次加派任务,于是导致忙的越来越忙、闲的越来越闲,但收入还差不多。能者多劳本没错,但这种声音道出了一个无奈的事实:不少人延时下班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付出、回报不成正比的无奈之举。如何让员工各显其能,如何最大限度激励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关键要形成周密的考核方法、合理的激励制度。与其盯着过程,不如兼顾结果;与其要求大家“钉在工位上”,不如使用更弹性的工作机制。保证多劳者多得,拒绝让“伪装多劳者”多得,方能从根子上扫除形式主义加班的土壤。
说到底,形式主义的加班是作风不正。杜绝形式主义的加班,一方面要在加强干部作风建设上下功夫,让干部涵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让加班的灯光为工作而亮,让机关和基层真正做到为实现和维护群众利益而忙,这需要广大干部转变思想观念、职能作风和工作方式;另一方面要在改进考核评价体系上下功夫,注重实效考核和综合评价,加强平时监督,通过民主生活会、巡视巡查等方式深入排查,堵住形式主义加班的滋生土壤和空间,确保加班回归科学合理的轨道,使加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也只有少些形式主义的加班,才能更好地为广大机关干部减负、松绑。(人社局 林德芳)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d2cc556f704447bdbde2289e73da23d6.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673a97c2ac1c4c439d5f532c9232b888.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