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在路上,研途皆成长——经开区第二小学二年级泥河湾研学活动纪实

钰筱筱
创建于06-13
阅读 241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探秘人类文明 传承璀璨文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学是行走的课堂,当书本知识与现实相结合,就会变得鲜活而有温度。2024 年 6 月 12 日,微风轻拂,阳光正好,经开二小二年级师生在学校的精心组织下,前往阳原泥河湾遗址公园开展了研学之旅。

       早上,同学们早早地来到学校,在带队教师整队之后,蓄势待发!身未动,心已远。学生们对这次研学实践活动既期待,又兴奋。大巴车上载满了孩子们的童乐之声,朝气蓬勃的面孔欣欣向荣,一路上充满了欢声笑语。

       来到泥河湾遗址公园,这里被誉为“东方人类的故乡”,在馆内,跟随讲解员的步伐,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这里百万年的人类历史,孩子们听得是那样入神,眼神中满是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不时发出阵阵惊叹,非遗文化就这样深深烙印在了他们心底。

       沿着祖猿印象主题雕塑一路向北,就是著名的小长梁遗址。聆听着讲解员生动的讲解,孩子们站在小长梁遗址平台上远眺这片错落有致、连绵起伏的丘陵地带,想象着的100多万年前远古人类的生活。

模拟考古

       在模拟考古时,孩子们怀揣着无尽的好奇,是那样的专注认真,小心翼翼地拿捏着工具,轻轻地拨开那一片片泥土,仿佛真的穿越到了古老的考古现场,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让他们兴奋到极点,那聚精会神的模样恰似要把古人类生活的一切秘密都给挖掘出来。

       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人类祖先以石器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石刻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内容,它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是人类先民们给后人的珍贵的文化遗产。拓印技艺是我国一项作为古老的传统技艺,现已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岩画和拓印技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就会变得非常有趣。

拓印

      扑墨拓法:先把要拓的花纹或文字尽可能剔刷清楚,用大小合适的宣纸盖上,把纸轻轻润湿,然后在湿纸上蒙一层软性吸水的纸保护纸面,用毛刷轻轻敲捶,使湿纸贴附在该物表面,随着它的花纹文字而起伏凹凸。之后除去蒙上的那层纸,等湿纸稍干后,用扑子蘸适量的墨或朱砂,敷匀在扑子面上,向纸上轻轻扑打,形成拓片。

石磨加工—认识五谷

      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同学们来到了石磨加工的场地,印入眼帘的就是一个平时不常见的加工工具。讲解员问同学们你们认识它吗?同学们很开心地说:“认识,是石磨。”大家正好联系起《小马过河》中的磨坊和石磨的知识,真是学以致用啊!当然也有同学们不了解的知识盲区,比如石磨是什么时期产生的?又是谁发明了石磨?讲解员的这些疑问,大家就回答不上来了。通过讲解员的介绍,我们知道了,石磨是产生于春秋时期,它由鲁班发明出来的。我们不禁感慨,古人真是太有智慧啦!

       在讲解员示范以后,孩子们紧接着就马上开始动手操作啦,尝试自己来磨五谷。每位同学都非常认真地在磨米,并且三五个合作完成,不仅体会到了五谷加工的乐趣,还增加了彼此合作的默契。

有趣的地层瓶

     土壤随处可见,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对我们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地质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每种地质都蕴含着五彩缤纷的世界。

       同学们围坐在桌子前,认真聆听讲解员娓娓道来。三趾马红土(距今300万年),马圈沟遗址(距今200万年),小长梁遗址(距今136万年),侯家窑遗址(距今20万年),油坊遗址(距今3万年),虎头梁遗址(距今1.5万年),直至现代耕土。不同年代的地质遗址,用自己自己独特的色彩,诉说着久远的痕迹。紧跟着大家动手制作小小地质瓶,他们把不同年代的土质按照时间由远到近的顺序,层层装入自己的小瓶中,大家在动手的过程中,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地质文化的深厚。

体验“钻木取火”

       钻木取火是一种古老的取火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摩擦产生热量,使木头发热并最终引燃。这种方法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这种方法不仅结束了远古人类茹毛饮血的历史,使人类与禽兽的生活习性区别开来,而且开启了华夏文明的新阶段。钻木取火的实践过程中,使用的木头种类会根据季节的变化而有所不同。

      孩子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解说,随后四个人为一组,按照讲解员老师的操作步骤小组合作去体会古人的智慧。

       研学既是一场快乐的出行,更是一次生动的课堂学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们走出校园,体验生活,在活动中开拓了视野,增进了友谊,使他们更加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

阅读 241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